在惠中社区有一位76岁的“医生奶奶”杨素琴,一提起她,社区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杨奶奶格外低调,又乐于奉献,虽然已经从医生这个岗位上退休多年,但不管邻里谁不舒服,她都要问一问,看一看,用自己的热心、爱心、细心,温暖着社区居民的心。
这位居民口中的“医生奶奶”杨素琴,是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是福州空军医院的军医,16岁入伍,24岁从医,从医至今已经52年。二十多年前她来到江岸区惠中社区,每位接受过她帮助的居民都对她赞不绝口。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杨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宣传我,我们社区比我做得好的党员还有很多,多宣传一下他们,多宣传一下社区为居民们做的实事。
“退休医生”成了街坊的”健康顾问”
“血压有一点点高,你也别有心理负担,明天再测测看,要是还持续这么高,再看看吃什么药好”。一大早,惠中社区门口的椅子上,杨素琴手里正拿着血压仪嘱咐着老街坊,谁有需要,想量个血压,问个问题,她都很耐心的帮大家答疑解惑。
2020年的一个深夜,社区近90岁高龄的赵奶奶深夜突发晕眩,又不愿去医院,家里人着急地通过社区向杨素琴求助,杨素琴都没顾得上多加几件衣服,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赵奶奶家中,量血压,听心率,由于平时对赵奶奶的血压经常监测,当场基本确定了是由于血压高引起的头晕,情况不算危重,随后杨素琴给了一些吃药的建议,赵奶奶服药后症状缓解了不少,家人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赵奶奶回忆说,“当时虽人躺在床上,还是感到天旋地转,头昏的厉害。大半夜的杨医生赶过来,我真的很感动。”
“杨奶奶平时就热心肠,一有事找她,她总是第一时间赶过来”惠中社区党委书记李娟说起杨奶奶满是感激和敬佩。“平时杨奶奶也是社区的志愿者,军运会参加社区值守,平时帮助社区里的老人量血压、测血糖,总是尽心尽力。”
别看杨奶奶76岁了,还非常注意学习,在杨奶奶的微信收藏里,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药品、健康习惯、养生方面的小知识,她也会转给有需要的人。杨素琴说“这就是当医生的习惯吧,就是要不停地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以前看个电视都觉得浪费时间,现在有时间了,看看电视,做做广场操,但也还是要保持学习啊”。
“硬核军医”成了邻里的“治愈系奶奶”
杨奶奶不仅关心着社区邻里街坊的身体健康,也常常为大家传递着治愈力爆棚的暖心正能量。
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党委副书记王芬每天都要为社区独居的老人送饭,有一次骑着自行车送饭时摔倒了,车把手顶住了胸口,整个胸口都撞青了,当时王芬副书记痛得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杨奶奶赶过来查看了伤处,并建议要赶快到医院治疗。这次经历让杨奶奶深受触动,不善言谈的杨奶奶,回家后几乎是含着泪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小文章,发到了居民群,在那个特殊时期,帮助居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不容易,为大家更好地互相理解,邻里守望添了一针“粘合剂”。
从医多年的杨奶奶深知,要想帮每位患者把病治好,除了对症下药外,精神上的关心也很重要。她在就医中也会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处境,倾听其心声,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为她们解开心结。有时候在一起聊起天来,老人们年纪大了总难免怕这怕那,杨奶奶总是开导她们:“年纪大了,身体机能衰退,难免会出现各种病症,有不舒服就要及时就医,按医嘱用药,不要自己吓自己,这也是不利于健康。”杨奶奶始终践行着“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的医者铭言。
杨奶奶身上既有党员、军人的坚韧和奉献,又有医生和女性的大爱与柔软。社区网格员李霞评价杨奶奶:“她有一种军人的气质,一直保留着部队里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为社区发光发热。”
“医生奶奶”杨素琴说:“作为一名党员,在部队、医院受党教育培养多年,要保持党员本色,做到退休不褪色,多为居民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