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位于江岸区的汉口岱家山瞪羚谷揭牌,将加强创新要素服务供给,聚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孵化科创企业“新物种”。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作为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全国“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去年,江岸区有28家企业“小进规”,数量位列武汉市各城区第二。
“科创园区就是‘聚焦器’,聚合资源为企业所用。”
——武汉整流器的产品质量瓶颈“破冰”
11月22日,看着公司的产品成功突破散热瓶颈,武汉市整流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武汉整流器研究所)副总经理李志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武汉市整流器研究所的主营业务,就是运用变流技术把市电转变成客户所需的电流强度和电压水平。尽管已深耕行业多年,手握几十项专利,构筑起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但这家员工30多人、年产值1000万元的小企业,还是遇到难题——企业部分产品是大功率电器,电流一大,发热量跟着增大,这就需要加装散热器。以前,散热器由企业的工人按照参数手工安装,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这种细微的误差,可能导致散热器损坏,制约产品使用寿命。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安装散热器时,使用压力机。但一台压力机动辄上百万元,对这家小企业而言,这是一笔难以负担的投入。李志宏很纠结,大部分产品其实用不着压力机,企业自费购买,肯定大部分时间被闲置,但一旦有产品需要,没它又不行。
“中小微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口碑还未树立,产品性能直接决定企业生死。”有思路,没资金;有想法,难落地,这让李志宏感到如鲠在喉。
武汉整流器研究所位于岱家山科创城,这是一个由城中村利用项目征地补偿款开发建设的科创园区,打造了“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载体,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如今聚集着290余家科创型中小微企业。
“园区内80%的企业集中在智能机电领域,拥有旺盛的产品检测需求。”岱家山科创城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与具备检测能力的企业,以及在鄂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打造“动态集成型”智能检测服务中心,在这里既有实体实验室,配有工业机器人、恒温恒湿箱、盐雾试验箱等检测设备,也能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嫁接在鄂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
岱家山科创城“动态集成型”智能检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武汉科技大学有一台压力机作为教学设备。在园区的牵线搭桥下,武汉整流器研究所按需租用武汉科技大学的设备,产品质量瓶颈一举突破。
依托“动态集成型”智能检测服务中心,武汉整流器研究所还成功租用了一家科研单位的专业实验室,用于为该企业研发生产的谐波装置测试。如果企业自购设备建实验室,少说要花上千万元。李志宏感慨,科创园区就像“聚焦器”,聚合资源为企业所用。
此次成立的汉口岱家山瞪羚谷,把入园中小微企业的“安全感”推向更高层次。瞪羚谷以瞪羚企业和孵化器毕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动对接政府资源,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服务站等十大科创专项服务工作站,围绕企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目前,汉口岱家山瞪羚谷已启动“102030”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将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年营收亿元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年营收5千万到亿元专精特新企业20家,年营收3千万元到5千万元专精特新企业30家;设立“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从政策、资源等方面重点支持入库企业。
“‘新物种’难免遇到新问题,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众人拾柴”让中信数智迅速壮大
11月11日,在2021年武汉设计日暨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由中信数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信数智)参与发起的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数字建造产业联盟成立。包括国内建筑全产业链的头部企业和部分制造业企业在内的50家企业,成为首批联盟单位。
从去年11月25日成立,仅仅一年时间,中信数智就成长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领跑者”。
对于传统建筑行业来说,中信数智是“新物种”。
“每栋建筑,都离不开设计图和施工图,但传统的设计图和施工图,要么是二维的图纸,要么是运用国外技术进行3D建模。”中信数智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打破了这一局面。
通过创建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所有的设计细节和参数,可以直观地在三维模型上显示,施工过程中的修正,也可以直接“添加”进模型。更重要的是,实体建筑竣工交付后,与之对应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也将作为虚拟资产同步交付,这样不仅有助于后期打造智慧化运营体系,还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
“‘新物种’难免遇到新问题,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手握这项新技术,身为初创企业的中信数智,面临着不少发展难题。
首当其冲,就是行业认可度。“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国外也有同类技术,且占据国内主要市场。”中信数智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这一技术的“新晋者”,如何尽快获得同行业的认可,是当务之急。“这就像国产手机,如果人人都不去使用,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基础用户,反超国外品牌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自中信数智的技术成熟之日起,江岸区相关部门就主动服务,尝试搭建辖区内相关行业企业的对话平台,“串联”行业资源。同样位于江岸区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成为了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数字建造产业联盟的首批成员单位。
其次,是人才难求。中信数智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新物种”,该企业最缺复合型人才。例如,中信数智依托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庞大的信息集成系统,可以通过入驻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分析企业的信用水平,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中信数智急缺既有金融专业背景,又了解建筑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政府搭台。今年,江岸区走进武汉大学等高校,组织金融专场招聘活动,中信数智“搭车”,成功招到复合型金融人才。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找准‘抵押物’。”
——一纸合同帮动感无限贷了154万元
“没想到,仅凭一纸合同,就能获得贷款。”11月23日,看着企业资金周转问题缓解,武汉动感无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松了一口气。
动感无限是一家位于江岸区的小微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按照业内通常做法,企业在做项目时,需要先行垫资,待客户验收后,才能收到全额付款。一笔应收账款拖几个月,是常事。
近期,随着业务扩张,订单增长很快,企业垫资量也在攀升,遇到一定程度的资金周转难题。
“现金流、资金链,是中小企业的‘生命线’。”该企业负责人坦言,很多时候,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一口气没上来”,就会陷入困境。“中小企业有技术,但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且对资金的需求周期短、频次高、放款快,一般的贷款产品也难以满足需要。”
为给中小微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从2019年起,江岸区就在武汉市服务业“小进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该区服务业“小进规”配套奖励政策。今年10月,江岸区的配套奖励政策随着市级政策的再次升级,一次性入库的企业可获得配套奖励10万元,经营贡献配套奖励20万元。与此同时,江岸区鼓励和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创新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融资方式。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推出“阳光政采贷”。
光大银行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湖北省财政厅完成系统对接,打破银政企间的信息壁垒,共享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中标订单相关信息。企业凭政府采购合同即可申请融资,贷款金额最高达1000万元。资料齐全的,1个工作日内就可完成审批。该业务从贷款申请、合同签订、提款到还款,均可线上操作。
根据动感无限近两年的政府中标合同记录,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以纯信用贷款的方式,快速批复了300万元“政采贷”额度。目前,动感无限已实际贷款154万元。今年以来,仅“阳光政采贷”一项,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已累计为30余户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超过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