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湖北日报》刊发《中心城区“以旧焕新”:看武汉72变》专题报道,推介江岸岱家山科创城。
曾经,这里是城中村,偏居武汉中心城区东北角,村民世代以种菜、养鱼为生。
如今,这里变身“瞪羚谷”,280多家科创企业聚集于此,其中6家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及“新物种”企业。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的岱家山科创城,探访蝶变背后的故事。
征地补偿款建起科创园区
204年,岱家山村城中村改造后,获得征地补偿款。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村集体将部分征地补偿款用于建设科创园区从城中村到科创园,转型之路并不好走。
缺经验,村里就派出多班人马,分赴北上广深以及武汉光谷,学习科创园区的管理经验。
缺管理人才,就出台优惠政策:村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村里全额补贴;鼓励年轻人毕业后回乡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并请第三方专业公司做战略咨询。
在这股近乎“执拗”的劲头下,岱家山科创城“凭空而起”,成长为拥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留学生创业园、巾帼创业中心等全链条企业孵化服务的“双创”园区,被科技部评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眼下,岱家山科创城聚集了280多家科创企业。园区多数工作人员,是本村及周边村民。
去年10月,脱胎于岱家山科创城加速器的汉口岱家山瞪羚谷揭牌,进一步聚焦园区内瞪羚企业发展需求,搭建公共技术、知识产权、投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
“技术超市”助企业嫁接资源
经过两轮洽谈,武汉静磁栅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的技术合作,终于有了眉目。董事长徐传仁心里的一块石头,稍稍落地。静磁栅公司年产值近1000万元,研发生产的传感器设备,通过磁编码技术实现测量长度的功能,主要应用于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行业。该公司目前有6名研发人员,每年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仅靠自有力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了解到企业需求后,汉口岱家山瞪羚谷在“技术超市”中展开搜索。
“技术超市”,是岱家山瞪羚谷为瞪羚企业量身定做的研发支持平台。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上万份专利技术名录,入驻岱家山瞪羚谷“技术超市”,瞪羚企业可按需采购技术和团队。
“技术超市”中,湖北工业大学一项磁探测技术,产品可用于检测储油罐在腐蚀条件下的厚度变化。该技术与静磁栅的技术类别相近,通过合作,有望帮助静磁栅公司优化产品线。
岱家山瞪羚谷牵线,去年下半年,静磁栅与湖北工业大学展开洽谈,出资购买教授团队的技术服务和产品。
探索企业精准服务机制。瞪羚谷内,八成企业集中在智能机电领域,对产品检测需求旺盛。瞪羚谷便打造智能检测公共服务中心,还与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共享实验室。园区还派出知识产权、质量技术、项目申报等9大服务专员,与每家企业对接。
按计划,“十四五”期间,汉口岱家山瞪羚谷将聚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年营收亿元以上10家,年营收5千万到亿元企业20家,年营收3千万元到5千万元企业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