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暨江岸区第四届云上非遗节,在吉庆民俗街举行。同时,武汉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集中开展5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
当天上午,主会场活动举办非遗展演、“非遗创造美好生活”传统手工艺精品展、“品传统美食购非遗好物”非遗美食市集、“喜迎二十大非遗与你同行”第七批武汉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成果展、云上非遗直播等板块内容。现场8家老字号非遗企业店铺进行堂食经营,近60项非遗项目参与非遗市集展示,并分时间段邀请10位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分享非遗传承故事。
在武汉面塑展示点前,楚霸王、屈原、关公等多件作品,技艺复杂,细腻精美,形神兼备,小到盔甲鳞片、细到毛发都精雕细琢,引得围观的市民啧啧称奇。
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告诉记者,面塑的主要材料是面粉,到现在有将近快2000年的历史了。“它最早是从人们吃的食品里面延伸出来的一种艺术品,比如平常能够见到的寿桃、兔子、包子、小老虎等,那都是能吃的。到了宋元年间,有一部分面塑就从食品里延伸出来,它可以作为一个摆件,作为一个工艺品单独欣赏。到了清代,面塑工艺发展到非常鼎盛的时期,做工特别复杂也特别精细。现在看到的这些作品,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了很多湖北的荆楚文化的、武汉的一些题材。”
而在武汉玉雕展示点前,《环环相扣》《一马当先》《和合如意》等精美的玉雕作品,让参观者不停地点评称赞。记者了解到,2015年,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汉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何芳已到武汉市财贸学校任教,培养玉雕人才。何芳表示,自2015年被财贸学校聘为玉雕导师至今的8年中,自己培养了9个班共在200多人,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活动现场还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授牌。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武汉中医医院主任药师张义生说, 炮制就是把来自自然界的那些动物、植物、矿物,通过特有的制作方式,加工成了临床上可以使用的药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炮制加工以后,才能在临床上使用,才能作为药用。最后通过申报技艺,来宣传中药文化,倡导健康的生活,让技艺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面,绽放出询丽的光彩。
据介绍,目前,武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72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08人,其中国家级18人、省级102人;拥有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13个;拥有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