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
江岸积极整合各类养老资源,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多角度多思路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等多元融合的“家门口”养老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和各单位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不断满足辖区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老年人养老撑起一片晴天,让“老有所养”的幸福成色更足。
晨起吃过早饭,78岁的郑爱娥穿戴齐整,步行5分钟便来到了塔子湖街道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乘电梯上楼,顺着装了扶手的走道往里,活动室、休息间、康复室、洗衣房等一应俱全。郑爱娥在躺椅上稍作休息,日托负责人王汉萍上前问候:“郑阿姨,降压药吃了吧?一会儿给您量血压。”
王汉萍是晚晴枫居家养老机构在跃进社区的负责人,每天,这里都有二三十位老年人,在3名护理员的照料下,或躺在按摩椅上按按摩,或利用红外线烤灯理疗,大家拉着家常、做着手工,度过轻松愉快的一整天。
除此之外,养老服务中心一楼还设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书吧等,让老人们可以活动筋骨,放松身心。
干净整洁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周到细致的服务,让这里逐渐成为跃进社区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让居民走出家门,“两脚路”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服务,这是跃进社区联合晚晴枫居家养老机构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养老模式。
和郑爱娥们“老小孩入托”式养老有所不同,93岁的彭四妹享受到的是一对一的贴身服务,由于生活无法自理,晚晴枫公司专业照护师陈芬隔天都会登门,打扫卫生、给彭婆婆翻身洗澡、喂饭,将她照顾得妥妥帖帖。
“之前社区的养老公司没有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有需要的居民就向社区提出了改进意见。”彭四妹的女儿谈起养老服务的“大变样”,乐呵呵地说:“这得感谢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如今,不仅社区有了养老设施,还有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们提供服务,真的是太贴心了。”
“建设居民们满意的美好养老家园,改善环境和养老设施少不了。我们有意识地宣传引导居民共同参与进来,形成了从共同商量、共同管理的一个机制。”跃进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洪萍介绍,这种模式下,经过街道社区、老年人代表、社区居民、第三方养老服务公司的多方协商,于今年更换原有机构,聘请晚晴枫居家养老机构入驻,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周洪萍说,这个共商共量的成果,同时让大家后期参与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很高。
随后,社区制定了贴合实际的养老环境整治方案,对全部设施逐一逐段划定责任区域,把养老区域的设施、秩序、整洁等要求写入规定,由志愿者、老年人和晚晴枫公司人员共同管理。
同时,通过座谈走访、多方会议、讲解等形式,宣传“养老服务为大家”的理念,调动更多居民共同管理积极性,动员设施共同维护、环境共同管理。
“大家都参与到养老中心的日常管理中来,环境更好了服务更优了,大家在这里一起享受养老服务,更舒心。”说到这事,躺在按摩床上休息的居民刘芳芸满脸兴奋。
在江岸,各街道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引入专业养老社会组织,充分利用机构资源,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大力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健康服务平台建设,让养老服务有了“质”的飞跃,开辟出社区养老新格局。
上午11时许,临近饭点,一股浓浓的香味从百步亭社区景兰苑居委会“爱心餐吧”内飘出。
珍珠丸子、豆米肉丁、清炒土豆丝、绿豆汤……在“爱心餐吧”厨房里,六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份份热气腾腾的菜品摆放到餐台前,荤素搭配看起来十分丰富。大厅里,前来就餐的老人已经早早落座,他们互相攀谈着,等待着开餐的时刻。
贺金平今年67岁,是“爱心餐吧”的老顾客。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以往如何就餐成了他和老伴的“烦恼”。家门口的“爱心餐吧”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这里伙食好,卫生环境好,服务态度好,从退休后开始,我们就选择在这里就餐了。”谈起“爱心餐吧”饭菜,贺金平老人赞不绝口。
今年78岁的黄婆婆,是“爱心餐吧”的“新人”。“菜品合胃口,份量很足,吃得很舒心也很放心。”在黄婆婆看来,“爱心餐吧”免去了老人洗菜做饭的困难,极大地便利了老年人。“米饭还有软、硬两种选择,考虑非常周到。”
在为老人们打饭的空档,餐吧志愿者们已经打包好了近40份盒饭并放进了保温箱。“这是不方便来爱心餐吧就餐的老人通过电话、微信定的餐。”餐吧志愿者刘九元说道。
自2013年8月至今,“爱心餐吧”为百步亭4个居委会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午餐,有效解决他们就餐问题,餐吧内工作人员多数为社区志愿者,利用自身有空闲会做饭的手艺,义务为“爱心餐吧”服务。
“菜品一般有珍珠丸子、粉蒸肉、宫保鸡丁、炒西葫芦……老年人口味相对清淡,我们准备的菜品大多低糖、低盐,少有辛辣调料。”刘九元介绍,餐吧保证菜品20天不重样。
每隔两三个月,爱心餐吧还会召开“四方会议”,就餐老年人代表、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畅所欲言,共同为食堂运营、菜品设置、日常管理等,做好改进工作。
“能不能加个汤,吃起来更好消化”“能否引进第三方,让爱心餐吧服务到更多的社区老年人”……这是在今年7月下旬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想法。景兰苑居委会书记陈思思听取了居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一一做出了回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加汤”和“引入第三方”的方案。
8月1日,前来就餐的老人们发现,新菜单上增加了一个绿豆汤,当天,爱心餐吧首次引入的第三方,通过线上+线下,在短时间内就将餐品送到更多的订餐老人的家中,极大地方便了腿脚不便、身体不适的老年人。“以前因为距离太远,志愿者担心送的餐会冷,现在多了专人配送,我们再也不担心吃饭的问题了。”87岁家住景兰苑的刘爹爹开心地说道。
走进台北街道桃源社区,一处名为“椿萱里老人照护中心”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初看无奇,不过推开大门后,里面却别有洞天。
大屏电视机、健康测量仪、棋牌桌、爬楼电梯、助餐点、卧室……各类空间及器材应有尽有。
吃过午饭,72岁的刘想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一楼休息区,脱下外套,坐在沙发上开始看电视,脸上不时露出笑容。
“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照顾得好,还有人可以陪着聊天,挺好的。”刘想梅微笑着冲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刘想梅是一位独居老人,一年前,她住进照护中心,在工作人员照料下,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为破解传统社区养老的管理运营瓶颈,台北街道在桃源社区设立“椿萱里老人照护中心”,这个由社区与武汉市普仁医院携手打造的医养结合、零距离诊疗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进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养老、照护、康复等一站式服务,是台北街道社区养老模式的又一新突破。
同时,老人照护中心如同中枢大脑,调配着各方养老资源。家住台北一路的彭春兰老人,今年84岁高龄,常年独居,患有一些基础疾病,为了让她健康的安享晚年,街道社区积极联系,帮彭婆婆申请了“家庭护理床位”,为她家安装了助浴凳、扶手等设备。每周工作人员都要去她家两到三次,不仅为她测量血压、血糖,解决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还为老人提供助洁、助浴、助餐服务。
像彭婆婆一样,目前养老中心提供服务的家庭护理床位的老人已有17位。年龄最大的居民年龄超过90岁。除了考虑到老人日常的生活基础设施安全,工作人员还为老人配置了人体生命感知仪、智能手环、“孝心眼”智慧监控等一系列智能设备。一旦遇到突发状况,轻按智能环一键呼救按钮,后台监护人员就知道有意外发生,迅速处置。可谓是考虑到了老人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细致又周全。
同时,为了使服务更加精细化,社区给辖区65岁以上老人建立了个人档案,通过老人照护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诊疗、送药及上门检查、康复护理等服务,可以帮助到更多失能失智的老人能够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下一步,江岸将进一步聚焦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而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