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进百企 | “我”在江岸修“文物”

2023-11-21 11:28   长江日报  

近日,《长江日报》要闻版报道江岸辖区企业武汉世纪科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档案修裱技术,修复并数字化加工70万幅历史档案,让封尘百年的老档案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全文如下:

修补、揭粘、托裱……当传统的档案修裱技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尘封百年的老档案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了。武汉世纪科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科怡公司”)凭借学到的档案修裱技法,目前共修复并数字化加工70万幅历史档案。

走进武汉一家档案馆的修裱室,看到工作台上堆放着几卷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汉历史档案,薄如蝉翼的文稿纸和马粪纸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纸上的字迹也已发生洇化或褪变。3名修裱师正各自负责修复一摞档案,发脆、霉变、虫蛀、撕裂、残缺、纸张粘连……都是她们可能碰到的问题。

摆在修裱师吴菁菁面前的是一张灰色地契,边缘多处残缺。只见她捋平档案的褶皱后,喷水润湿,用毛刷刷拭平整,再用毛巾蘸干水分后均匀地刷上糨糊,再上托纸,上好后用吸水纸吸干多余水分,用鬃毛刷排空纸张之间的气泡后,上墙晾干,一幅破损的档案就完成修裱了。

吴菁菁说,纸张粘连、老化、虫蛀是档案最常见的情况,仅仅其中一项修复技法,她就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入门。刚开始,师傅让她用报纸反复练习,在连续练了几个月后,师傅才敢让她上手修裱档案。

有些档案墨水字迹遇水会扩散洇化,只能使用干揭法用薄竹片一点点挑开。字迹不扩散又粘连很严重的纸张,要泡在水里或者用蒸汽才能揭开。面对破损严重的碎片档案,吴菁菁和同事得根据档案残缺处的轮廓,研究上下文的关联,才能粘贴到正确的位置,“像拼图一样很有意思”。

吴菁菁记得,她修复过的年代最早的档案是一份1843年的诉状,而最麻烦的是1947年的一份炭化发脆的砖型档案,一天只能修复六七页。

在吴菁菁眼里,“档案好比文物,记录着历史”。下班后,她会钻研比砖头厚的档案修复指南及国家标准。

项目经理尹丹丽介绍,2015年,团队在该档案馆从事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破损无法直接扫描的老档案,而档案馆的修裱师傅忙不过来,就陆续对公司二三十名员工进行培训,最后只留下了3个人,吴菁菁是她们中最年轻的。

在该档案馆的数字化加工部,通过修复验收的档案被整卷送到这里,等待流水作业。尹丹丽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档案存在页码错乱、混杂等问题,要经过重新编号(页码)、拆分、分件等前处理环节后,操作员在公司自主研发的科怡文档管理系统里录入档案题名,再经过质检、扫描、图像处理、比对原件等一系列步骤,最后才被装订成册。

世纪科怡公司董事长朱永东说,公司成立20年来,客户覆盖全国逾7万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提供数字档案和数字文化解决方案。近年,公司通过整合数据采集、加工、分发、呈现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拉动打造数字档案、数字文化产业一体化全链闭环。在江岸区的支持下,公司已经入围2023—2024年度全省上市后备文化企业“文瞪种子”。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