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刷屏了,虽然上周已迎来大结局,但围绕这部剧展开的讨论依然火热。
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大时代背景下,霓虹闪烁、觥筹交错的激流涌动,大上海每天上演着风高浪急的商贾传奇。
那些由时代促成的繁华,如今带着怀念返场。
而江岸,同样有自己的“繁花”时代。
《繁花》里的黄河路,不仅是花团锦簇的印象,也是对人世摇曳的刻画。
夜幕降临,黄河路上灯火璀璨,开着桑塔纳的追梦人涌来,整条街金碧辉煌。
图片/《繁花》剧照
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江岸也有这样一条路。虽不同于黄河路上的大牌酒店云集,但独具江城“江湖排挡”特色。
这就是吉庆街。
90年代起,个体地摊餐饮在江岸遍地开花。
凭借优渥的地理位置,并依仗老通城、四季美这些老字号,吉庆街的生意在未来的几十年迅速发展成型。
早年吉庆街盛况
老一代江岸人应该都还记得,这里是武汉最早、最成气候的“宵夜之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户入驻,这里也吸引了诸多民间艺人前来“助兴”。
艺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退伍文艺老兵、文工团退休员工,也有自学成才的天赋型选手。
他们的加入,让吉庆街不仅仅是一条遍地夜宵摊的“江湖路”,更成为彼时“汉味文化”的聚集地。
这条街,从某种意义来说,记录着90年代老武汉的璀璨。
正如《繁花》里的宝总不管在至真园吃了多少山珍海味,最终还是要回到夜东京吃一碗专供泡饭。
图片/《繁花》剧照
台北路就像这碗“泡饭”,把浮光跃金的生活拉回市井。
白天的台北路,低调却不掩精致与时髦,武汉最早一批正宗咖啡馆就诞生于此。
“文艺青年”这个词刚火的时候,台北路的街头咖啡馆里人头攒动。
与新结识的朋友畅谈情怀,与从隔壁建设大道过来的商人聊聊股市、商机。
那时候还没有I人、E人的概念,只有一群像宝总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热烈而执着的奔赴一场场相见恨晚的聚会。
一到晚上,穿上“夜行衣”的台北路就变得流光溢彩起来。
有人说日落后的台北路,是“油焖爆炒”味。
不同于黄河路上的高端酒店云集,台北路的大排档更具本地特色。
路过小胡子烧烤、聂师傅香辣蟹、湾湾卤虾,尽头是滨江小吃。
无论多晚归家,二十四小时亮着招牌的“黑皮牛杂”,总能抚慰晚归人的胃和心。
这条路也是武汉小酒馆最早扎堆的热闹发源地。
图片/《繁花》剧照
老江岸人应该都还记得,这里当年歌舞升平,可不比黄河路上那些霓虹光景逊色。
武汉民谣音乐人冯翔也曾在这里驻唱,并写下多首武汉人的思乡专属BGM。
在很多老江岸人眼里,台北路是一个无拘无束、尽情释放的地方。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那些不露圭角的安逸小店一跃成为“刁角”网红地。
千禧年的辉煌与繁荣,在这里延续。
“做品牌要到南京路,南京路不是一般的马路。”
图片/《繁花》剧照
《繁花》里的南京路是各个商家必争之地,更是金融贸易枢要之地。
江岸也有一条南京路。
100年前曾是各国贸易的中心,100年后抖落前程荣耀,融入市井生活。
南京路从来不缺故事,前段聚集了透着浓厚古典历史气息的近代建筑,后段串联了各式活色生香的口味馆子。
一半市井烟火一半文艺情调。
毗邻繁华的江汉路闹市,全长约1.1公里,东南起沿江大道武汉港码头,穿中山大道后,西北抵于京汉大道。
临街诸多影楼,老武汉人都知道“要买摄影器材,必来南京路走走”。
千禧年初,有不少人像宝总一样,通过“捣鼓”摄影器材,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武汉最老的一家“跳蚤店”也开在这里,兜兜转转几十年始终没有离开过南京路。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喜欢来这儿逛逛,黑白电视机、随身听、收音机.....有些虽然没有太多的使用价值,却能回溯过去的生活。
吴家花园算得上这条路上的标志点了。
这曾是吴佩孚在武汉的住所,它见证了吴佩孚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时过境迁,这里开过茶馆、咖啡店、民宿、餐厅、广告公司......
南京路上的老宅子远不止这一间。
万尧芳公馆摇身一变成为色彩跳跃的“铭十九”,一代老江岸人的儿时回忆“二厂汽水”曾在这里重新起步。
金城银行曾是百年前中国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之一,现在也成为武汉市美术馆,每个月都会有高质量主题巡展。
......
老宅子在江岸人的手中,总能闪闪发光。
江岸的“繁花时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面体。
每条路都有前人留下的痕迹,关乎历史也关乎经济,同时也会被市井的生活气所浸润。
江岸就是这样一片有江水柔情,又带点粗犷阔达的江湖气,它的底色既有深厚的历史性,又有松弛的摩登感。
而它的未来也将继续充满活力与激情。
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