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水池街道,有一个“让爱洒满阳光家园”残疾群体社会融入志愿服务项目。在这里,30余名残障人士与志愿者们构筑出一个暖心家园。
“用爱浇灌,用心温暖,让特殊群体‘幸福花开’。”这是志愿者们常说的话,也是这个项目团队14年来始终践行的服务宗旨。
“特别感谢这个项目,改变了我儿子原来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一位特殊学员的妈妈冯大凤说道。
几句简单的话,别人听起来可能很平常,但是对于一名身患抑郁症孩子的妈妈来说,却包含了她多年的辛酸历程与由衷感谢。
20多年前,她的孩子在大学时期突发疾病,脾气变得暴躁,谁都不搭理,几乎不与外人接触,一直呆在家里。
2016年,社区联系上冯大凤,让她带着孩子来上课。
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在这里,孩子慢慢话语变多了,人开朗了,也很愿意跟邻居们交流。
现在,只要志愿项目开展活动,她便带着孩子来参加,同时申请成为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呵护着每一位特殊学员。
冯大凤的感慨与欣慰,引起了许多特殊学员及其家属的共鸣。
这也是助残志愿服务在堤角社区坚持延续14年的原因之一:关爱特殊群体,帮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
2010年,丹水池街道发出开展阳光家园助残帮扶计划的文件,堤角社区便将这件事的筹划工作惦记在心。
“很多残障人士因为自身的缺陷,容易自卑,不敢跟人交流。”堤角社区决定通过开展手工和烘焙课程,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迈开接触社会“破冰”第一步。
随后,社区干事根据备案名册,一家家上门,主动跟家属沟通。无论是肢体残疾、智力障碍、心理疾病,只要状态好、能参与,都积极动员。
并且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出入,社区还安排人员每周一对一、点对点接送他们去上课。
就这样,阳光家园迎来了首批十几名学员,由堤角社区副主任罗美妮担任主讲员,开始了这场“以心换心”的守护行动。
慢慢地,罗美妮发现这些学员有着丰富的爱好。为了进一步帮助他们打开心扉,罗美妮开始寻访其他文艺老师。
“让爱洒满阳光家园”残疾群体社会融入志愿服务项目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另一个人的不懈奉献,现任团长余春英。
2016年,55岁的余春英受邀为阳光家园的学员们上音乐课。热爱文艺、热爱公益事业的她被学员们深深触动。
“他们比较排斥外人,不自信,对我不理睬,看着他们,我心里酸溜溜的。”余春英决定,要帮助他们改变。
每周四,她都固定来这里,为大家教授音乐课,并经常自费买东西送给他们。
同时,在多年前创办过艺术团的她,发动朋友圈,让多才多艺的艺术老师们前来阳光家园授课。
二胡、萨克斯、舞蹈、合唱、朗诵、时装、京歌、书法、手语舞......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在阳光家园开展起来。
这些老师们每周四轮流前来,带着学员们做游戏、学文艺,一遍遍鼓励夸赞,并教授他们人际交往和基本生活技能。
为了帮助学员走上更大的舞台,老师们还带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走出家园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并获得多个荣誉奖项。
这给了学员们莫大的信心。
“原来我也可以跟普通人一样,追寻自己的梦想。”一位学员说道,坐轮椅的她现在终于克服心理障碍,敢走出阳光家园,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
另一位学员,50多岁却仅有5岁智力的她,花费数月绣出一双精美的鞋垫,送给余春英,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心意。
“老师,我爱你。”她真挚地向老师献上大大的拥抱。
聚爱助残,为特殊群体的幸福生活“加码”。
如今,这个志愿服务项目愈加壮大,影响力更广泛。街道其他社区的残障人士也慕名而来,学员增加到30多人。
正如余春英所说,这些残障人士虽然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定障碍,但并不妨碍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也是增强人们获得感、美好感与安全感的“密码”。
未来,堤角社区党委打算进一步拓展新课程和渠道,增强对残障人士精神文化需求的扶持。
对新增加的残障人士进行点对点帮扶,并在街道、社区和各个残障人士居住门栋通过三级联动方式,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中。
现任团长余春英也打算进一步帮助残障人士实现经济需求,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工作,获得经济收益。
爱心助残,共筑温暖,江岸区用行动践行服务,让幸福之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