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静带着自己参与编撰完稿的《韵味——邓道航木雕艺术鉴赏与研究》,来到已故恩师武汉木雕省级传承人邓道航的家中,看望恩师的老伴姚应炎并赠予该书。姚应炎翻阅这本书,感到格外欣慰。
■ 张静将《雕刻人生——武汉木雕省级传承人邓道航口述志研究》赠予邓道航老师的老伴姚应炎
1986年
高中毕业的张静将一支粉笔雕刻成一名跳舞女孩的形象,让时任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总工艺师的邓道航眼前一亮,从此带她踏上艺术之路。
2019年
张静开始参与武汉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结合个人经历与创作实践,首先出版自我口述志《灵韵艺术的当代探索》。
2024年
年初,大学教授张静办成一件大事——她参与编撰的《雕刻人生——武汉木雕省级传承人邓道航口述志研究》(以下简称《雕刻人生》)公开出版。
近日,张静透露,今年,武汉木雕“三部曲”有望全部问世。
■ 邓道航老师生前潜心创作
翻开《雕刻人生》,收录了邓道航大师从1961年至2023年创作的部分木雕作品。其中包括广交会上被外商订购180件的《慈航》,由武汉市政府选送海外的《屈原·天问》,在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斩获金奖的《净瓶观音》以及由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展览馆收藏的《长袖娇魂》等作品。
·■ 邓道航老师创作的木雕作品
“师父很注意留存自己的作品,只要有媒体报道她,或者厂里制作产品册,她就把照片冲洗出来。这为我们研究她的作品、总结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张静说。
为了弄清楚武汉木雕的流派渊源和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发展始末,张静在湖北省内寻访了十余位木雕传承人,听他们讲述武汉木雕的传承谱系。
她还专程找到时年94岁的第一任厂长龙光升,了解师父邓道航大学辍学后进厂、向武汉木雕第四代传承人梅海清老艺人拜师学艺的故事。
2019年,武汉城市学院与江岸区合作开展“武汉木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道航抢救性记录工程”。此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正国教授团队和张静团队也为此做了大量记录调研工作。
■ 邓道航老师生前和张静参加江岸非遗文化展
孙正国教授为《韵味——邓道航木雕艺术鉴赏与研究》作序时写道:“自笔者带领第一批调研团队拜访邓老师之后,她就让得意弟子张静参与其中,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口述志记录工程,也是邓老师最为开心的楚艺木雕文化传承。”
■ 邓道航老师生前与张静探讨艺术问题
今年1月,《雕刻人生》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多同行看过这本书后都深受感动,并建议张静同步在网上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武汉木雕和邓老的艺术人生。
两个月前,张静开始用“武汉木雕——楚兮”的新媒体账号连载邓道航作品和《雕刻人生》。其中,邓老所做仿隋唐仕女像的作品获得上万点击量,这让她备受鼓舞。
“去年春节期间,师父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仍坚持创作,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我有责任继续传承武汉木雕事业。”张静说。
去年,张静开始编撰《韵味——邓道航木雕艺术鉴赏与研究》,从网上搜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的外贸产品图册,集结了邓老生前完成的逾百件作品,目前正在校对收尾。她认为“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作品集,可以当作武汉木雕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