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人“约饭”盯上了社区食堂(内含点位分布,速收藏!)

©原创   2024-06-11 11:25  

“今天中午吃什么?”

 俨然成了这届打工人的午餐梦魇

对着腻味的外卖点餐界面

肠胃总泛起对家的思念

这场没有硝烟的保“胃”战里

社区食堂开辟了年轻人们

逃出外卖软件的新出口

这些老少咸宜的“宝藏餐厅”

满足了一颗颗想好好生活的胃

中午11点30分,劳动街道惠中社区食堂的大厅逐渐热闹起来。

二十多平米的大厅窗明几净,放有十几张小方桌,能支持三、四十人同时用餐。

点餐台前的“打饭”大军中,除了白发齐头的长者们,也有附近工作的上班族。

“一额!今天莫昂叻多人啊。”进来的食客感叹一句,又在队尾接起长龙。

“这里离公司近,价格又便宜,我和同事都把这儿当作自家食堂了。”小李是惠中社区食堂的常客,“午休时间很宝贵,与其浪费时间纠结点啥外卖,不如来社区食堂‘干饭’。”

“便宜,量大,新鲜,管饱!”是食客们青睐社区食堂的重要原因。

最初社区食堂是为了满足不具备做饭能力的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而设立。因此餐食的调味和处理都相对清淡、口感柔软。

而这刚好撞上吃惯了料理包的年轻人们的“心巴”。

青翠欲滴的蔬菜、香气勾人的小炒、用料扎实的粉蒸肉……一份十几元的盒饭,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鸡、鸭、鱼肉任君挑选,关键还不油腻。

一句“有点像我妈妈做的菜”是对它的最高赞誉。

在惠中社区食堂,后厨人员着装规范,操作间配有摄像头监控烹饪全程,餐品集中留样。

社区食堂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完美抚平年轻人的“健康焦虑”,也成了他们继续奔跑的动力源泉。

年轻人寻味社区食堂,熨帖的除了肠胃,还有被认可的情绪价值。 

“沈爹爹,今天的午餐来了。” “谢谢呀,麻烦了!” 

“哎呀不麻烦,就是顺手的事儿。” 极兔速递的快递小哥在车站街道的江岸小哥食堂取餐后,为华清社区的老年居民送餐上门。 

“小电驴”轻车熟路地钻进迷宫一样的老街坊,不需要手机导航和电话就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我为老人送餐快半年了,地图和名单都在我脑子里装着。”

完成送餐后,小哥们便能收到一张对应食堂的用餐优惠券。

通过江岸小哥食堂,这些小哥和老年居民们成了互利互惠的“饭搭子”。 

“因为工作我经常错过饭点,现在不仅有地方坐下来安心地吃顿热乎饭,也能利用职业优势发光发热一下!”

食堂大厅里,小哥们不仅满面笑意地享用午餐,还能抽空给工作手机充上电,社区的幸福食堂成了小哥们休憩的幸福驿站。

像这样的小哥食堂,江岸目前共有15家,分布在江岸的各个街道。

不断往来的就餐、取餐、送餐中,小哥们享受了食堂的便利服务,也为老年居民送上贴心关怀。 

而一声声真挚的“谢谢”,更是老年居民们对小哥们的职业认可

在“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公益属性、综合监管”原则下,江岸结合老年人需求和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多方助力,通过挖掘小哥职业优势服务社区。

快递小哥和居民需求构成“双向奔赴”的美好闭环,切实帮助解决了老年居民的就餐难题。

除了作为公共福利的社区食堂,被年轻人们纳入午餐打卡列表的,还有一类藏在老街坊里的“家庭食堂”。

它们通常小而温馨,几张桌子就拼成街坊邻里的日常聚餐场所。

桌上的珍馐和桌前的朋友一起描摹出真切的武汉滋味。

小张第一次来福禄食社是一个工作日。

她和老朋友约了午饭,但日程匆忙,便把用餐地点定在三阳路地铁站附近的这家社区小店。

接过手写的菜单,两位许久不见的老友圈点起彼此最爱的口味。

蛋包洋芋粑、炸蘑菇、泡菜牛肉炒饭、玩味大虾、凉拌三丝……

餐品实惠、摆盘温馨,至于口味嘛,小张说,“诶!你说这像不像我俩小时候在爷爷家吃饭的样子。”

家常菜肴搭配旧友和回忆下饭,“哟,真有那味儿了!”

武汉人总说“下馆子”,其实爱的不过是自家楼下餐馆的味道。

这些社区里的“小食堂”被回忆打磨成家乡味,刻进武汉人的DNA里。

福禄食社门头高悬的“家和万事兴”,正如同家门口永不褪色的福字一样,叮嘱每位食客,工作再忙,也要和爱的人一起好好吃顿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活

经营怎样的人生

我们总避不开一日三餐

简单的一汤一饭

蕴藏了生活的苦辣鲜甜

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

其实也是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