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岸,有没有哪条街让人百逛不腻?
「二中周边」一定名列前茅。
「二中周边」指隔着中山大道,背靠繁华武汉天地,由长春街起,串联着胜利街、大连路、郝梦龄路、张自忠路、沈阳路、山海关路等小马路的一片街区。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新店的入驻,与那些早已在此扎根多年的老店相互辉映。
在这里,老街道和新业态并行不悖。
如今的「二中周边」不仅承载着武汉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更成为商家眼中的站在流量风口的网红街区。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人不约而同地喜欢上这一片?
#01
「够杂才够味」
独特的建筑风貌、有品质特色的生活体验、街区浮光掠影间的松弛,是「二中周边」独有的腔调。
生意忙碌的过早店主、围聚下棋的老人、背着书包谈笑风生的学生、互问家常的老街坊、脚步匆忙的上班白领......
站在中山大道和芦沟桥路的交叉口,文艺与务实、快节奏与慢生活、新潮与质朴......在这里包容共生。
早年的「NO.63庄园咖啡」、「或冬或夏」、「生活美学社」、「春田小米」等店就已经打下了基础,将「二中周边」的气质从过早、麻辣烫、炸鸡排整体过渡到了文艺风。
近两年独立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成群结队地冒出来,新旧更迭,愈发多元。
郝梦龄路上「燃·light街头泰餐」、大连路上的「一颗虫牙」,还有临街的「周一野」「noseat」,从特调咖啡、创意餐饮到贩卖灵感文创的「噗噗屋」......
不断加入的新小店,将这一片的气质打磨得更「有味」。
这些自由生长的小店也在为「二中周边」聚拢人气和消费力。
早晚高峰期的繁忙来自于学生和上班族,下午会有文艺青年打卡“压马路”,夜晚又成为“夜猫子”们的聚集地......
各式各样小而美的小店与居民的生活相融,在步行范围内能提供从早到晚的一切生活所需。
老板和顾客熟悉得像朋友,有着浓浓的街坊人情味。
有情怀、慢节奏、闹市中又带点静,这样「复杂」的氛围让小店得以自由生长。
#02「有流量有业态」
最初「二中周边」店主选择在这里开店,大多还是看中这里的地理位置和武汉天地及周边写字楼带来人流量。
随着微博、小红书等一些兼备社交、种草功能的平台兴起,业余时间探店拍照发社交平台的打卡方式开始流行。
接地气、出片、松弛,这些社交网络的流量密码,也让「二中周边」一度成为武汉探店博主必打卡的地方。
吃到流量红利,也让「二中周边」进入开店高峰期,逐渐形成小店扎堆的氛围,也吸引了更多独立店主来这里扎根。
“小店独善其身很难长久,形成街区文化是一种出路。”在二中附近开了9年的noseat coffee老板聊起这片的氛围表示,“无论喜欢gap还是chill,这里都能找到具象化的表达。”
有人流有流量有业态,松弛的氛围,出片的环境,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特色小店出现在这一片。
除了有调性、有设计、符合年轻人审美,年轻有网感的主理人们,也想出了更多花样且更有趣的玩法和活动,助力「二中周边」出圈。
把JELLYCAT做成「漂亮饭」、在菜市场完成「书菜计划」、夏天在街头送栀子花、冬天在街头送烤红薯......
人文个性及温度在小店中蔓延,与街区原本的元素共生,从而碰撞出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化学反应。
「二中周边」的小店,如同潘多拉的盲盒总能常逛常新。
#03「享受生活 谁能不爱」
「二中周边」的居民、游客与小店和谐共处,方寸空间、放松自在,人人都能享受生活。
“想要chill一下,就选「二中周边」。”住在台北路附近的Alice,早上送完小孩,在附近买杯咖啡,和朋友找个小店约会或者独自在附近逛一下,“这收获不亚于公园20分钟效应,虚浮。”
「二中周边」的独立小店大多从店主个人意志出发,从视觉系统、空间陈设、产品清单及交流方式上都体现着个人充满表达欲和创造欲。
这些独立小店们,既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还能够带动「二中周边」的商业氛围和视觉设计。
一个片区变得更好看了,谁能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