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智价比」接棒「性价比」,成为越来越多人认同并奉行的购物理念。
网上购物像开盲盒、商场消费溢价太高,就想淘几件「价格更优、品质更高」的衣服过个暖冬。
趁着这个周末,不如来江岸这些宝藏老店逛逛,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解放公园路28号的「英姿织品」,在不少老江岸人心中都小有名气。
1988年张小荣从武汉市和平毛衫厂离职“下海”创业,当时东拼西凑近1000元买下6台手摇针织横机,在4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办起了羊毛衫加工作坊。
如今女儿贺鹰接手小店,成为「店二代」,母女俩一织就是36年。
推门而入,工作室约莫一百平,各式衣服按照色系分类,整齐悬挂于沿墙摆放的数十个架子上。
店内看到的一些“明星同款”便是贺鹰夫妇的杰作。
如今店里还有下午茶⬆
羊毛衫不再是记忆中的古板样子,店里大部分单品注重色彩搭配、剪裁设计,主打“可持续性”,搭配率极高。
“我父母那个年代加工1、2款羊毛衫,就能满足一年的需求。”作为“店二代”贺鹰夫妇对人们着装的变化深有感触,“我们店里每年都有百余件款式,还有些款式刚打好版就被老客户看上,当成‘孤品’被买回家。”如今大众的着装风格更趋向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也更丰富多样。
衣服“因人制宜”,可以依据穿者的使用场合、职业、个人身型等进行微调。
比如个子娇小的顾客,可以帮忙调整一下袖长或裤长。面对经常需要板书的老师,会有意调整他们衣服手肘与肩部的宽松度。
????
服装的哲学,从繁复地穿与感受中获得Less is more,看到大家穿着亮丽时尚,贺鹰夫妇也很有满足感。
从飞针走线的传承里,也感受到传统匠心和现代精神的汇聚、融合。
沿着解放公园路往中山大道上走,看到橱窗处站着几位穿着皮衣的模特后,就能找到「雪奴皮衣私人定制馆」了。
“我们不懂什么网络推广,都是靠老顾客向他们的朋友推荐,才会找到店里来的。”靠街坊邻里口耳相传,慢慢打响口碑,这是「雪奴皮衣」开了近30年的经营之道。
雪奴的老板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脾性,严肃话少,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客人委托他定制或是改装的衣服,他都会尽其所能。
“平时店里的衣服一般都是他来处理,量身、剪裁、改大改小......他什么都会,有什么不懂我们都是问他,帮他做些辅助工作。”店员介绍到。
老板和顾客商量改衣⬆
量体裁布、布料拼接、锁边缝纫、夹线钉扣、熨烫衣服……这是改一件衣服所需的工序。
雪奴的顾客里,最不缺的就是讲究人。
老裁缝师傅坐在工作台前,娴熟地剪掉手中布料多余的线头后说道:“改皮草、翻新皮衣可不容易,我们要根据客人的身材进行调整,尺寸差点效果都会差很多。”
从雪奴卖出的所有皮革制品,都承诺终身保修。一件“病恹恹”的皮衣经由老板的手,马上变得扎实漂亮。
????
在这个快销品风行的时代,定制改衣虽不是昂贵的奢侈品,但一定是个人的心头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很多江岸人知道一元路上有家裁缝店,或叫它「十六中对面那家」,鲜有人知它全名叫「博瑞制衣店」。
这家小小裁缝店,是个「家族企业」。
“我曾祖父在汉正街开过一间成衣铺,我妈就是裁缝做了一辈子衣服。”1982年,18岁的汤少明开始在服装厂做学徒,两年后带着两个妹妹开了这间制衣店,大姐随后也加入进来。
做“无痕改衣”的阿姨叫汤小桂,衣服在她手里可以 S、M、L 随意切换,早年在十六中门口摆摊,后来搬进楼栋,改衣、做衣。
汤小桂还有一手绝活——量衣不用尺。捏住腰身,用粉片轻勾慢划,三两下,心里便有了数。
坐在店门口踩缝纫机的那位阿姨,是她的大姐汤桂兰,负责打扁、钉扣等入门缝纫活,偶尔充当“前台”指路。
哥哥汤少明,擅长搞定“高级定制”,奢侈大牌天天摸,对时尚潮流颇有一番见解。
曾经有熟客从外地回武汉,拖个行李箱,一口气改了21件。
不少知音号女演员的旗袍,也出自老汤一家之手。也有一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图纸,请他们帮忙做出来。
开店40余载,老汤家见证了中国服饰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山装、喇叭裤、工装夹克、蝙蝠衫……他们都改过、做过。
????
江岸这些定制服饰的老店,几乎都「不接快活、不接分店」。因为在这些老裁缝眼里,慢才更接近极致,不走量才能最大化保证从他们手上经过的衣服都能做到至精至好且不奢。
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情,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们看似不起眼,却始终坚守信仰和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