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寻非遗:古韵新潮 历久弥新

©原创   2025-02-11 11:05  

今年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浓度”极高。

在江岸,“非遗”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栩栩如生的面塑、热气腾腾的五芳斋叠式汤圆、悠扬的湖北小曲……随处可见“非遗”身影。

让我们在古韵与新潮交织中,走进江岸的“非遗”传承人和他们守护的技艺!

武汉面塑,民间又称“捏面人”,是一门以面粉为原料,精心“捏”制出的彩色艺术,堪称手工定制的“国潮手办”。

刘洁作为武汉面塑非遗传承人,他扎根江岸十余年,创作了大量以武汉文化为主题的面塑作品。

2025年,恰逢春节申遗成功,武汉又首次成为春晚分会场,刘洁特别创作了面塑作品《春晚团圆》。

瞧,这桌“年夜饭”太有湖北烟火气了:

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桌上摆满了武昌鱼、排骨藕汤等地道湖北菜。

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穿着喜庆的唐装,拉着爸爸挂灯笼。

墙上“福”字和春联红红火火,仿佛下一秒就能听到春晚的热闹声。

这哪是面塑啊,分明是把团圆的美好瞬间“捏”进了现实!

当《春晚团圆》在吉庆街非遗市集亮相时,整个市集的游客瞬间被其吸引。

这些指尖上的艺术,不仅是作品,更是江岸非遗文化传承的见证。

“吃了汤圆,才算团圆。”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五芳斋汤圆。

对许多老武汉人而言,五芳斋的叠式汤圆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年味和团圆的仪式感。

精心调配的馅料揉成小球后在水里轻轻一沾,再在干粉中翻滚,这一过程反复18次后,一颗完美的叠式汤圆便诞生了。

大火煮沸,转小火炖十分钟,一碗热腾腾、甜香四溢的汤圆便呈现在眼前。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五芳斋逐渐发展为享誉武汉的老字号。

去年,五芳斋汤圆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不仅是对百年工艺的肯定,更赋予其文化传承的使命。

现在五芳斋通过电商平台将汤圆送往海外,让游子也能尝到家乡的年味。

这一碗汤圆,不仅是美食,更是一座城市的情感纽带,将团圆的祈愿代代相传。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人间团圆。”五芳斋的叠式汤圆,让每一口甜蜜都成为文化生根的印记。

这些非遗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化作孩童手中的面塑玩具、老人茶杯旁的小曲哼唱、街角汤圆摊蒸腾的热气。

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江岸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湖北的团年饭家家不简单,色香美味花样多,三天都吃不完,藕夹糍粑和春卷糍粑……”随着一首《红红火火中国年》,人们仿佛来到了热闹的年夜饭现场。

这是由湖北小曲传承人姚俐玲专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而创作的歌曲。

它将汉剧的婉转、楚剧的明快与民间小调巧妙交织。

在2008年,湖北小曲就已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姚俐玲对湖北小曲的创新从未止步。

老通城豆皮的酥脆、蔡林记热干面的醇香……三十余载的江岸生活,她用音符谱写这份味蕾上的江湖豪情,最终化作《过早》的动人旋律,勾勒出武汉晨间的烟火气。

姚俐玲和她所在的武汉说唱团在方言贺岁剧《老通城风云》中,巧妙地融入了湖北小曲选段。

当舞台上响起那悠扬的凤阳调和南曲,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老通城酒楼那段“前店经商、后店革命”的激情岁月。

从街头巷尾的曲艺展演到校园课堂的非遗课堂,湖北小曲已融入江岸的文化肌理,它是菜市场的吆喝声、校园里的童谣、更是剧院中的掌声。

湖北小曲,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宝藏”,更蕴含了独特的地域记忆。

“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

更是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记忆 ”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