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切实提升家长和教师的亲子沟通技巧,全方位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3月21日19:00,一场“空中美好课堂”在江岸区拉开帷幕。
本次“空中美好课堂”由江岸区教育局精心主办,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全力承办,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吸引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踊跃到现场参与,各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线上观看。活动邀请到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高倩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为大家带来专业且实用的知识盛宴。
良好的亲子关系,无疑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坚固堡垒,既是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有效的缓冲器。脑科学研究证实,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促进催产素分泌,降低皮质醇水平,父母稳定且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为孩子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而且,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给予孩子良好的镜映、理想化的榜样以及和谐的孪生体验,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反之,如果镜映不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变得脆弱;理想化受阻,容易引发人际信任危机;孪生体验匮乏,则会让孩子在群体中难以找到归属感。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困境呢?高教授指出,关键在于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亲子关系的积极作用,重新激发孩子的自我发展动力。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来源于自主感、能力感及归属感,这三者如同驱动孩子成长的“三架马车”。
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发展需求各有特点。小学阶段是培养心理弹性的黄金时期,但不当的沟通方式极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初中阶段,孩子进入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风暴期,同伴认同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情绪波动较大,亲子之间常常因为隐私边界、学业自主权等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自主性意识觉醒,在选科、职业规划等生涯发展问题上与家长的分歧逐渐凸显,同时还容易陷入理想自我与现实能力差距带来的焦虑、成人化诉求与依赖惯性的矛盾之中。
针对这些阶段差异,家长需要灵活调整沟通策略。初中阶段,可以巧妙运用“试错协议”和“情绪翻译器”技术,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他们尝试新事物的机会,并学会以理解和关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高中阶段,“责任阶梯法”和“未来模拟器”等赋能策略则能帮助孩子在逐步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缓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亲子沟通的原则上,高教授分享了许多实用方法。沟通时,要注重情感的传递,让爱在家中流动。运用“客观事实+我的感受+共同需求+具体请求”的非暴力沟通模型,有助于重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通过镜映技术,家长可以准确确认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在高中阶段,家长还可以通过理想化双亲影像,定期进行“脆弱展示”,打破孩子对父母的完美幻想,增进亲子间的理解与信任。想要激活孩子的成长内驱力,不妨采用“肯定进步+提出建议+表达信任”的三明治反馈法,让孩子在鼓励中不断进步。
同时,构建探索支持系统也十分重要。小学阶段,建立清晰明确的日常规则,借助实物教学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世界,多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中学阶段,合理制定屏幕时间使用计划,允许孩子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进行尝试和犯错,运用“情绪翻译”技术,将指责转化为对孩子的担忧与关心。高中阶段,采用“决策阶梯法”逐步赋予孩子更多的决策权,鼓励他们参与职业访谈、大学开放日等体验活动,提前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批评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其目的应当是激励孩子进步,而非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要让孩子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感和支持感。家长应坚决摒弃羞辱式教育,采用描述性批评,聚焦孩子的错误行为本身,而非对孩子进行人格否定,始终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与他们共同面对错误。同时,要严格遵循“五不责”原则,即饮食不责、疾病不责、烦躁不责、悔改不责、初犯不责,避免在情绪激动时批评孩子,防止因不当批评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