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践行“美好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快乐成长” ,江岸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将促进心理健康贯穿育人全过程。“大江金岸”开设“江岸之光·开心有‘你’进校园”专栏,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将社会各界力量化作青少年身边的“你”,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江岸区以特色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拥有健康的体魄,收获快乐成长的密码。
自2018年成立以来,博雅小学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构建起“课程+活动+实践”三维美育模式。
不仅让楚剧在校园里焕发新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心理韧性。
在戏曲教室里,五年级学生龚泽轩身着黄色戏服,演绎楚剧《劝学》中的丑角角色。这个性格活泼的男孩坦言:“学戏让我学会了坚持,也爱上了中华文化的韵味。”黄梅戏《新五女拜寿》的创编也让学生初次触摸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而楚剧《劝学》则通过“童声唱腔+少儿身段”实现非遗活化,接连斩获湖北省戏曲小梅花比赛冠军、武汉市校园艺术节“三鼎甲”等殊荣。
在戏曲社团成果展演中,小演员们的专注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王诗雯同学回忆:“刚开始唱不准音,但反复练习后找到成就感,现在觉得为中国文化传承出份力特别自豪。”
孩子们在楚剧的一板一眼中磨炼意志,在唱腔的抑扬顿挫里学会坚持,这种浸润式的美育过程,恰似春雨润物无声。
这种文化认同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王诗雯的母亲也感慨:“自从学楚剧,孩子不仅坐得住,还主动研究武汉历史。”
当孩子们为“唱准一个音”而欣喜,为“传承文化”而自豪时,不仅是非遗的活态传承,更是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心理韧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京汉学校点彩贴画工作室,五年级学生曾庆婧正将金色卡纸剪成细碎光斑,粘贴在孔雀造型的轮廓上。
这项源自法国点彩派却充满东方智慧的美术项目,由学校美术学科带头人自主研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十余年来催生数千副作品。
“点彩贴画需要耐心和色彩感知力。”该校美术老师介绍,学生需先将彩色卡纸剪成点状,再通过排列组合形成立体效果。
“最开始画只兔子用了几周,现在能独立完成人物肖像,连妈妈都说我做事更有毅力了。”
艺术实践带来的成就感,能够迁移为面对学习挑战的心理韧性。
曾庆婧的家长表示:“孩子原本坐不住,但贴画需要高度集中,现在做数学题都更细心了。”
目前,这门特色课程已惠及上千名学生。学校还将点彩贴画与德育结合,引导学生用作品讲述红色故事,师生共同创造的系列作品获评多项美育创新案例。
每周二下午,长春街小学戏曲教室总会传出悠扬的胡琴声。三年级学生王姝语踮脚练习云手。
从小热爱戏曲的她,如今不仅能唱会演,还通过校本教材《京韵探微》深入了解京剧文化。
·“学京剧不只是唱腔身段,还要了解历史背景。”她指着教材上的包公脸谱说,“黑色代表刚正,这和包拯的故事息息相关。”
京剧不仅仅是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成为了孩子们滋养心灵的“营养剂”。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小培养孩子们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是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京剧传承示范校,长春街小学已构建起“进课堂、进社团、进家庭”的立体化教育体系。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不仅开设校本戏曲课程,还邀请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增与阎桂祥等来校指导,学生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并与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同台演出。近三年,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戏曲奖项23项。
戏曲教育的影响已超越课堂。学生们与家长共同录制唱段、制作表演道具,甚至将京剧脸谱融入文创设计。
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成长轨迹的同时,家庭与学校也有了新的“教育纽带”。
当孩子们能脱口而出脸谱色彩背后的文化寓意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孩子们身披坚实的铠甲茁壮成长。
江岸区通过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五育并举”育人实践。
目前,江岸已构建起一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涵盖中小学特色课程80余个,年均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达60余场,美育工作蓬勃开展。
在这里,每一堂特色课程都是点亮心灵的星火,每一次艺术实践都是塑造人格的旅程,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收获快乐,在艺术创作的喜悦里健康成长。
江岸区将继续深化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新,让“江岸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