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武汉市第八医院(以下简称市八医院)正式签约,共建“消化与代谢系统疾病纳米医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这一合作,不仅是江岸启动“彼岸计划”的重要成果,更标志着该区医工交叉从实验室迈向临床的“最后一公里”正加速打通。
从医工交叉应用场景对接会,到医企融合座谈会,再到医校研协同创新研讨会,直至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市八医院消化与代谢系统疾病纳米医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的签约落地,不到一个月时间,市八医院开展的一系列“政、产、学、研、医”联动,正重塑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条。
2024年底,江岸区发布创新发展“彼岸计划”,通过主动“借智”“引才”,把域外丰富的高校院所科创资源“由外向内”导入江岸,链接域内丰富的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来岸”转化。
“彼岸计划”的发布,构建起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体系,“岸九条”政策礼包,则从企业梯度培育、科创平台搭建到产业生态营造提供全周期赋能。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市八医院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纳米医药技术在消化与代谢疾病领域的临床转化。
这项由“彼岸计划”催生的合作,将高校的纳米技术优势与医院的临床场景深度绑定,打破长期存在的“实验室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壁垒。
“发挥各自优势,联手解决临床转化中的难题,最终让创新成果更快惠及百姓健康。”市八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将在纳米药物制剂、纳米医疗器械、纳米诊疗检测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让医院积累了十余年的海量结直肠肿瘤标本库“活起来”,消化与代谢系统相关疾病将更快用上新药。
“我们计划利用标本库开发多组学早诊试剂盒,构建个体化类器官药敏模型,将早癌筛查率有效提升。”市八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华科大在纳米载体靶向治疗领域的突破,有望让肿瘤干细胞微颗粒靶向药物更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区工商联“医工交叉江岸金桥汇活动”现场
“医企融合是推进医院发展的动力,医工交叉是推动医学创新的关键,深化医企融合、推进医工交叉对于促进医院发展、推动医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市八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江岸区“彼岸计划”为探索“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辟新路径,通过政医企联动,加强了医院与企业、科研院所间的沟通合作,实现“临床问题驱动技术升级、技术赋能反哺服务优化”的良性循环。
随着肛肠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术后疼痛管理已成为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的重要因素,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周期疼痛管理体系,成为当前市八医院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
在此前举行的医工交叉应用场景对接会上,市八医院发布包括结直肠肿瘤精准诊疗闭环构建、肛肠疾病智能诊疗系统开发及肥胖代谢数字疗法突破三个核心合作场景,以及智能监测设备、个性化饮食与运动方案、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等10个体重管理领域的深度合作项目。
■ 区“彼岸计划”医工交叉应用场景对接会现场
这种“医院出题、企业答题、高校解题”的模式,让临床一线的真实需求成为技术研发的“导航仪”。一系列场景的发布,引起相关领域企业关注,并提出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需求。
市八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医院建立了近万例结直肠肿瘤样本库和肥胖代谢病实验平台,还拥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希冀通过“政、产、学、研、医”的联动,整合各方资源,针对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AI辅助诊断、肥胖个性化干预平台等领域,攻克药物临床研究、药物载体技术、药品机制研发等问题。
区经科局负责人表示,江岸通过“彼岸计划”为科技型企业与医疗机构建起沟通桥梁,解决临床转化中的难题,推动高校、医院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进入“汉版硅巷”智慧科创集聚区。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市八医院通过建立“需求导向——临床验证——产业转化”的闭环机制,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攻关方向,更通过开放医疗场景资源,形成了“医疗服务升级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双向赋能格局,对于构建医企协同创新模式具有示范意义。
目前市八医院正在积极筹建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江岸区医工交叉中试平台。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医工融合,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医疗创新成果在江岸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案例,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纸面专利”变为“临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