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支点,奋进在江岸。“大江金岸”开设“支点建设”专栏,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对标落实“实施‘七大战略’、提升‘七个能力’”,展示全区上下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聚力打造“汉口之心、美好江岸”的生动实践。
今年全国两会
城市更新成为热词
住建部部长倪虹提出:
不仅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
也要结合城市更新
采取多种方式
把老房子想办法改造成“好房子”
走进惠济路42号小区,很容易理解“橘色小院”的来由——步道是橘色的,砖墙是橘色的,休闲长廊的照片墙也是橘色的。
这个小区有近70年历史。2021年完成改造,小区一跃成为“小而美”,被居民亲切地叫作“橘色小院”。
小区有5栋4层小楼。体量虽小,问题却多。项目团队花了3个月,挨家挨户走访,搜集居民诉求——水管老化、道路坑洼是普遍问题,一些房屋渗水是个性问题,室外活动空间缺乏是突出问题……项目团队拿着问题清单,制定解决方案,征求居民意见。
小区最里端有块小空地,被堆成了“垃圾山”。项目团队清走垃圾,改成消防回车场地,平时又可兼作羽毛球场。一条环小区的橘色步道也随之成型,小区的活动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步道走一趟大概一刻钟,正适合我们老年人。”居民刘大爷指着脚下的步道说,“这都特意垫高了,下雨也不会积水。”
小区进口,墙上有一个大大的“修”字。这是一个修车铺,修车师傅苏成财干了30多年。这次改造,也保留了下来。“这个铺子给我们留下了独有的记忆。”居民余奶奶说。
由表及里,类似细节还有很多。长江委酒宝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双层智能停车棚上建设休闲平台。和美社区10个连片小区有了共用消防水泵房,解决多年来的消防隐患难题。
中信设计副总规划师:
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建筑不同,没有统一的范式,需要一个个楼栋去研究、破解,要花心思。城市更新是个细致活。建筑师要像医生一样,先望闻问切,找出城市的问题,再通过细节的改变解决问题,让城市更年轻、生活更美好。
几乎每一天,巴公房子所在的洞庭街和鄱阳街交会路口,游客摩肩接踵,有拍照打卡的,有做直播的,热闹非凡。
这栋见证了万里茶道和武汉商贸发展的建筑,由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建成于1910年。历经百年风霜,内部木结构、钢构件腐朽损坏,墙体开裂、门窗缺失。
2018年,巴公房子保护修缮工程启动。“修缮历史建筑,要心怀敬畏。”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介绍,在施工前,项目团队进行大量走访,追根溯源,让巴公房子的原始面貌逐渐清晰。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原始构件,采用传统工艺,最大程度还原建筑本真面目。如今,清水红砖外墙、雕花门牌和门廊、造型各异的铁艺阳台栏杆、百年前的石雕平面图等细节一一重现。2023年,巴公房子项目获湖北省勘察设计成果评价传统建筑设计一等成果、柏林设计奖建筑类别银奖。
“修旧如旧”的目的,是激发老建筑的新活力——提炼历史印记,打造新鲜、有趣的主题消费场景,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去年年底,巴公邸酒店开业,其价格直追五星级酒店,而且生意火爆。
类似项目还有很多。平和打包厂始建于1905年,是武汉著名的工业遗产之一,通过最大程度保留工业痕迹和不同年代的历史标语,保留建筑的原真性。2019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中信设计党委书记、总经理:
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以更新促发展。助力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近年来,江岸区因地制宜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增设停车场、加装电梯、新增文化休闲场所等方式完善一批基础设施,实现“小切口”改变“大民生”。坚持保护优先、“留改拆建控”并举,通过历史风貌街区改造重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引导产业升级、促进文旅商融合,引入了一批重大企业落户,打造了特色文旅IP,老城旧貌焕新颜,城市肌理更彰显,努力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