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报道:“人社+”联动齐发力 按下解纷“加速键”

2025-07-02 10:38   新华网  

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仲裁部门

创新打造“人社+”协同机制

以劳动仲裁为枢纽

联动法院、工会、司法

监察、综治等多方力量

构建起覆盖劳动维权全链条的服务平台

有效破解了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

为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能

曾经,劳动仲裁裁决与法院审判执行之间常存在信息壁垒与标准差异,劳动者赢了裁决却难以及时兑现权益。如今,“人社+法院”协作机制正着力弥合这道裂痕。

在欠薪等劳动纠纷案件中,江岸区人力资源局作为职能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其调查核实优势,第一时间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收集证据,掌握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而法院则在必要时提供强制手段支持,为劳动者权益的维护提供坚实后盾。双方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实现裁判信息共享。区法院及时向区人力资源局推送上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等,区人力资源局也及时推送前端处理案件形势分析、标准调整等政策层面信息,帮助法院更好地理解劳动领域的实际情况。针对疑难争议案件,人社和法院会集中会诊,在新业态领域劳动者维权等焦点热点问题上统一裁判尺度与仲裁口径,确保裁判标准统一,努力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一个从前端仲裁到后端审判、执行保障的完整维权闭环已然形成,劳动者维权之路更为顺畅。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江岸区人力资源局与江岸区总工会紧密协作,在纠纷调解中发挥关键作用,将工会贴近职工的“柔性优势”与劳动仲裁法规政策的“刚性支撑”深度融合。

近期,农民工李某在辖区某工地被拖欠工资。区总工会第一时间掌握线索并反馈,仲裁部门迅速介入核实。依托“人社+工会”机制,双方优势互补,通过专业调解和法律援助,当天就促成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李某被拖欠的工资全额结清。

工会植根基层的优势,使其在纠纷前端发现与引导调解中作用突出。仲裁部门则为工会调解员提供系统法律培训和专业支撑,确保调解于法有据。大量劳动争议被有效吸附、化解在萌芽和基层,避免了“小摩擦”升级为“大冲突”,从源头上滋养了劳动关系和谐。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是维护法律尊严与劳动者权益的利剑,但传统“事后查处”模式往往伴随高昂的社会成本。为破解这一难题,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仲裁部门结合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人社+监察”协作机制。

“人社+监察”协作机制的提出前瞻性地引入了“服务型执法”理念,监察力量的前期介入,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仲裁部门依托劳动监察的用工信息大数据,对重点行业、易发风险企业实施精准“体检”和预警提示,将法规政策主动送上门,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范。当群体性欠薪等重大隐患显露苗头,仲裁部门协同劳动监察力量第一时间介入,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面对复杂多元的劳动争议,单一渠道常显不足。“人社+司法”聚焦多元调解和法律援助,合力编织更密实的法治保障网。

江岸区人力资源局积极引导争议进入人民调解等多元调解渠道,与仲裁部门的劳动争议调解形成互补。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及基层平台引入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为劳动者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零门槛”法律援助。这种“调解优先、仲裁诉讼断后、法律援助全程护航”的分层递进纠纷解决机制,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纠纷解决途径,极大降低了劳动者维权成本,确保权益保障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位劳动者。

为彻底改变劳动者维权“多头跑、反复跑”的困境,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仲裁部门已成功入驻区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物理聚合催生了高效的协同效应。

在综治中心统一协调下,人社、法院、司法、信访、工会等部门常驻或轮驻,形成集“咨询指引、调解、仲裁、法援、诉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劳动纠纷化解平台。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即可获得全链条集成服务。多部门协同响应、信息共享、资源互济,实现对劳动关系风险的联防联控联处。处理重大复杂案件时,联合调解、联合执法模式显著提升效率效果。同时,加强纠纷分析研判,及时发现突出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人社+”模式的精髓,在于跳出部门思维的“一亩三分地”,以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圆心,主动链接、赋能协同。通过机制创新与平台搭建,凝聚起维护劳动领域公平正义的最大合力,为江岸区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开辟了新路径。随着这一协同网络的深化拓展,区域劳动关系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将得到持续提升。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