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岸区扎实开展“干部素质提升年”六大行动,广大干部以“首善标准”扛牢“首善之责”,始终保持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干的气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淬炼本领、提升才干,在支点建设中奋勇争先、担当作为。
“多亏了吴书记,咱们这老院子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艺苑社区园林大院的“艺圃亭”旁,带着孙子散步的陈奶奶笑得眉眼弯弯,“以前孙子嫌小区又乱又旧,总是不肯来,现在倒好,一到周末就催着我带他来,还说这儿比新小区住着还舒服!”
从“无人管”到“自主管”,从矛盾频发到邻里相融,园林大院的变化背后,藏着社区党委书记吴敏扎根基层的坚守与智慧。她以“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为抓手,用“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在老旧小区的画布上,绣出了基层治理新图景。
“现在党员学习,不光能读原著、学原文,还能听楚剧、看情景剧,听得懂、记得住,心里也亮堂多了!”在园林大院“艺起读书”分享会上,老党员刘师傅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在吴敏看来,老旧小区治理的第一步,就是以思想筑基,以文化赋能——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治理才能有方向。
艺苑社区党员在“艺起读书”小组活动上分享
为此,她盘活“艺台好戏”“艺享幸福站”等文化阵地,把理论学习从“会议室”搬到“居民身边”,让抽象的政策变成鲜活的故事、生动的戏曲。但在吴敏眼中,党员光“学得好”还不够,还要“做得实”。她推动园林大院划设“党员责任区”,鼓励老党员带头扛下纠纷调解、楼栋清扫的活儿。全面推行“两长八员”制度,让楼栋长、党小组长牵头,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八类专员跟进,把服务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
如今在园林大院,党员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清理杂物时有他们,调解矛盾时有他们,帮扶困难居民时有他们。理论学习的“源头活水”,真正浇灌出了服务群众的“实践之花”,党的创新理论也在园林大院里落地生根、结出了硕果。
“现在楚剧院不仅免费提供场地给咱们排练节目,吴书记还专门请来艺术家帮我们一起设计小区环境,连花坛怎么修、亭子怎么建都更有艺术味儿了!”居民赵先生指着修缮一新的“艺圃亭”,语气里满是自豪。面对老旧小区治理的“硬骨头”,吴敏早有思路:单靠社区“单打独斗”不行,必须以文化联动,拉上各方力量“抱团作战”。
她牵头搭起“社区党委+共建单位+自管组+党员骨干”的联动平台,一边对接武汉歌舞剧院、楚剧院等共建单位,争取资源支持——从清理楼顶杂物到整修小区花坛,共建单位出人出力。一边激活自管组的“内生动力”,不仅全力支持自管组推进停车棚修缮等民生实事,更叮嘱大家要把“文化味”缝进每一处细节里。就像打造“艺圃亭”时,吴敏没有直接拍板,而是让自管组牵头,挨家挨户上门收集意见,最终命名为充满社区文化特色的“艺圃”。如今,这座小亭既是居民歇脚聊天、晒晒太阳的“休闲站”,也是围坐一起商量社区大小事的“议事厅”,真正实现了“小区的事,大家说了算”。
园林大院自治组在艺圃亭商议小区环境卫生清扫事宜
“有了好环境,更要长效管得住。”这是吴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破解停车难、收费难等“顽疾”,她指导社区推出“优化停车+便民创收”组合拳,引入低偿停车服务,既规范了停车秩序,又让物业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实施“三个一”智慧工程,装上智能停车系统缓解“抢位大战”,打通监督反馈渠道及时响应居民诉求。如今的园林大院,不仅实现了有序善治,还做到了自主运营,走出了一条老旧小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您看,我们正在排的这出戏,讲的就是咱们大院重修停车棚的真实故事!”在“艺台好戏”文化阵地里,居民宋阿姨拉着访客,热情介绍着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园林大院的故事》。实现文化共生,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的“主角”,是吴敏推动文化赋能的核心——她坚信,只有源自居民生活的文化,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凝聚人心。
她策划的“我是美家美苑代言人”活动,让居民用楚剧、快板演绎身边的好人好事。她巧妙布置的“艺粹亭”里,居民骨干通过老照片生动讲述大院变迁。她全力筹办的邻里艺术节,让“尚德尚艺美家美苑”的理念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文化活动,就像一条温暖的纽带,把原本陌生的邻里紧紧连在了一起。
《园林大院的故事》情景剧演出现场
“以前邻里见面都不打招呼,各走各的路。现在不一样了,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主动搭把手。是吴书记把大家的心给聚拢了!”坐在“艺圃亭”里休息的李大爷,说起这些变化满是感慨。在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居民们渐渐找回了“主人翁”意识,居民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清洁、绿化、调解等事务的“当家人”。
如今的园林大院,环境美了,人心齐了,笑容多了。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吴敏这位“当家书记”。“社区工作不是‘管人’,而是‘聚心’。”吴敏常说。如今行走在大院里,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还有那一声声亲切的“吴书记”,就是对她最好的肯定。而园林大院的蜕变,也为更多老旧小区的“焕新”,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艺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