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在江岸区四唯街道塘新社区,有一家餐馆却真有免费午餐。近日,完成清扫任务的环卫工人施伏娇师傅,轻轻抖去沾满雨水的工作服,走进路口的阿迪力烧烤餐厅。“平时就吃点头天晚上的饭菜或买碗面条,哪舍得来吃这些,店老板今天特意请我们吃,很感动!”吃着炒面烤肉,此刻春雨里的阵阵微凉,早已在施师傅心中化成丝丝暖流。为环卫工提供午餐的是该店新疆老板居买尼牙孜·肉孜,他已在武汉结婚生子,生活了35年,他说武汉市民都很热心友善,自己早已经把武汉当成了第二故乡。
心愿:想让“可爱的环卫工”尝尝新疆美食
施伏娇从仙桃来塘新社区做环卫工已经21年时间了,今天收到居买尼牙孜·肉孜的邀请,表示很惊喜。聊起对他和店子的印象,施伏娇说他为人很热情,懂礼貌,平时工作时都比较喜欢和他打交道。
为什么想给社区的环卫工人们送午餐?居买尼牙孜·肉孜说这个计划他们夫妻已经酝酿很久了。平时店子会开到很晚,经常看到环卫工人们还在坚守岗位。无论酷暑和寒冬,深夜或清晨,环卫工一直守护着社区街道的整洁美丽,于是自己想请这群“可爱的人”尝尝最正宗的新疆美食。
4月1日下午,同所有店里员工讲清活动缘由和细节后,居买尼牙孜·肉孜便找到塘新社区书记乔飞表达了这一想法。2日一大早,居买尼牙孜·肉孜和妻子应梅红就亲自准备食材和欢迎横幅,并落实联系社区范围内的环卫工。
中午12点,陆续有环卫工人向店门口走来,居买尼牙孜·肉孜热情地迎上去,将他们请进店内。倒水、摆餐具,很快,炒面、馕饼、羊肉串摆满了一大桌。
“各位师傅请慢慢吃,我们准备了很多食物,随时端上来。”夫妻俩一边招呼着店员继续上餐,一边忙不迭地给环卫师傅们递着食物。
不易:35年前来汉打拼成为新武汉人
53岁的居买尼牙孜·肉孜老家在新疆和田,35年前他离开家乡来武汉打拼,自此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在汉口六渡桥摆摊卖羊肉串的他与武汉姑娘应红梅相识,两人喜结良缘。婚后,夫妻俩一起经营羊肉串烧烤摊。2001年,他们用数年积蓄开了一家烧烤店,取名“阿迪力”,意为公正、公平。
生意越来越好,他们又贷款60万元,在武汉市民宗委的帮助下,在汉口京汉大道租下一间300平方米的门面,提档升级为阿迪力烧烤餐厅,日均收入可达4000元,吸纳了12名新疆籍员工、5名本地员工就业。
居买尼牙孜·肉孜也落户到了江岸区,两个儿子更是成为了夫妻俩的骄傲。
阿迪力烧烤餐厅成为了服务来汉少数民族的一个窗口。在他们夫妻俩的帮助下,20多名在鄂新疆同胞开设了近10家烧烤店,200多名同胞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该餐厅被武汉民宗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经营户”,居买尼牙孜·肉孜也被评为了“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在武汉拼搏了35年,居买尼牙孜·肉孜坦言自己有今天的成功,和社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一切,他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
“平时有各种优惠政策社区会及时上门告知,并积极为我们协调办理。店里员工办证、疫后员工体检、打疫苗等,社区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说到,每次遇到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社区。最近,塘新社区联系了老师,在店里开设了普通话提高班,帮助新疆籍员工提高普通话水平,“现在几乎所有员工都能和顾客交流了。”居买尼牙孜·肉孜开心地笑道。
付出:总想为“第二故乡”出一份力
在阿迪力烧烤餐厅的进门处,一面由塘道社区赠送的“热心公益献大爱、携手抗疫暖人心”锦旗格外醒目。
去年疫情期间,阿迪力餐厅暂停营业,居买尼牙孜·肉孜夫妇也宅在社区的家中,一边关注疫情动态,一边也思索着自己怎样才能出一份力。当时食材和日常生活物资比较匮乏,不少居民在业主群反映“买菜难”,夫妻俩决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从1月底开始,夫妻俩每天早上4点多开着面包车赶往近20公里外的批发市场采购日用品及新鲜的果蔬,分装、打包,连同店里烹饪的手抓饭、馕饼、羊肉串等,带给居民和社区志愿者,两人几乎每天都要忙上十多个小时。
夫妻俩还动员留守店里的员工参与社区志愿工作。几名新疆籍男员工每天背着三十多斤重的消杀桶,和社区志愿者们一起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爬上爬下,让居民们深受感动。
疫情结束后,很多社区居民不约而同来到阿迪力餐厅坐一坐,和老板夫妇聊上几句,只为表达一份疫情期间受到关照的感谢。
“30多年,我从第一个家乡来到第二个家乡后,有很多人帮助我,现在我的生活好了,是到了回馈的时候了。”居买尼牙孜·肉孜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此说道。在他眼里,回报自己的“第二故乡”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