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11时许,降雨暂歇,在江岸区竹叶山涵洞旁,排水队员周选民坐在抢险车上闭目养神。刚刚过去的这个雨夜,他和另外三个工友几乎整夜没有合眼,确保立交涵洞不发生渍水。而今天,已经是他们在这个易渍水点值守的第13天。
“老渍水点”这次未发生渍水
竹叶山涵洞位于江岸区金桥大道京广铁路线下方,由于地势低洼,曾经这里逢雨必渍,是水务部门重点关注的区域。
8月24日上午,在涵洞前方的一块电子屏上显示着“积水深度0米”的字样,走到涵洞口查看,里面的路面果然没有半点渍水,往来车辆畅通行驶。
涵洞边的辅道上,停着两台硬核装备,大的是“龙吸水”,小的是移动泵,一共四个抽水接头,全部插在隧道内的井口里。
这场降雨,四位排水队员几乎彻夜没睡:树叶把井口挡住了,他们要赶紧清掏,眼看着水位上来了,要立即开机抽排,就是为了保证早高峰车辆通行不受影响。
周选民是江岸区水务局排水队员,他说,竹叶山铁路涵洞是个老渍水点,一旦有积水就容易阻断交通,这些年他们不断提速应对举措。早一分钟开机,就能减少一分渍水的可能。
不管晴雨已在此值守13天
其实,周选民和另外三位工友带着这些抽排装备,已经在这里值守了13天。他说,今年气候有点反常,往年8月下旬雨水很少了,但今年频频降雨。12天前,他们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来到这里值守,没想到这些天始终晴雨不定,于是就一直没有收队。
“这里一天24小时都不能离人。”这12天里,哪怕烈日当空也至少有一个人在现场值守,因为武汉“坨子雨”多,随时可能突然降雨。而一旦有气象预警,立即就有一到两人增援,雨下起来,四个人肯定都必须在现场。
周选民讲述,这些日子里,他们四人轮换值班,吃饭就由队友买了送来,不能洗澡,就勉强在工程车上和衣而卧——但也始终竖着耳朵绷紧神经:听着雨点的声音,听着微信里的指令。
另一位排水队员罗想林说,这些天最难忘的恐怕是“蚊子”,这里蚊子太多了,大白天都要点蚊香,一会不注意就被咬好几个包。
挖数十米排水沟直通黄孝河
罗选民从五年前开始负责这个点位,这些年他和工友想了很多办法,提升响应速度,加快抽排效率。
涵洞边的护坡上摆放着四条排水水带,周选民说,提前摆放就位,一旦需要接上就能使用,避免临时搬运、展开,可以节约不少时间。
水带另一头,向护坡外的灌木里延伸。“里面不远处就是黄孝河,我们把积水直接往黄孝河里抽排。”灌木丛里满是泥泞,几乎无法行走,唯一一条羊肠小道就是排水队员踩出来的。水带尽头,是一条浅浅的排水沟。周选民说,这条沟就是他们前两年人工挖出来的,有数十米长,最深地方大约有一米,方便积水快速流入黄孝河明渠。
抽排抢险时,排水队员们也特别注意尽量减少对市民的影响。在龙吸水下方摆放着一个木质的拱形小桥,约半米宽,这是做什么的?罗选民介绍说,水带横在路中间,每次抽排时就被撑起,电动车无法通过,看着市民反复抬车,他们就自制了这样一座小木桥,架在水带上,电动车自行车就可以推过去,不影响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