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月,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
无腊货,不过年,年味的开端,往往是从储备腊货开始。作为江岸家家户户必备年货之一,腊鱼、腊肉、腊香肠深受人们喜爱,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晒的踪迹。
腊货一晒,年味就来,就让这股浓浓腊味,拉开江岸人备年货的生活序幕!
江岸人喜爱的腊味丰富多彩,腊鱼、腊鸡、腊肉、腊香肠。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囤腊货、晒腊货的时机,也是家家户户不可松懈的事情。
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是捕捉腊味气息最早、最集中的地方。大小菜市场里,各色腊货早已经“隆重登场、热烈演绎”。
早上九点,长春街菜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买菜人群,挤满了巷道。
相比于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摆在摊前的各种腊货更加引人注目。
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腊鱼腊肉腊香肠,一串一串整整齐齐分类排列悬挂着,浩浩荡荡,颇为壮观。
一个铁钩子、一根塑料绳,与泛着暗红色的油润光泽联结在一起,就像一个个门帘子,构成一幅幅别具一格的街头菜市场艺术图景。
晾衣铁架、竹竿、木棍、店牌支架、广告牌......给一个能承重悬挂的支点,就能“撬动”各种晒肉花活。
各种腊货如今是菜市场炙手可热的卖货品种。
不仅是卖肉的摊位,菜摊、鱼摊、调味品摊位也纷纷参与,仿佛非要挂上几串腊货,才算跟得上这股“菜市场潮流”。
“腊香肠35一斤,不分口味,广味、麻辣、原味香肠随便挑。”
“腊肉30一斤,都是腌制好的,回家可以直接吃,炒菜倍儿香。”
天声街菜市场同样是一片叹为观止的“腊货奇景”,用店老板的话说:“现在就是买腊货的正当时节!”
有人直接在菜市场买腌制好的成品,也有人买肉自己腌晒。不管是哪种备腊货的方式,如今都是街坊们“提上心头”的大事。
不仅仅是因为要过年,更多的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这个时候的腊货才好吃!
70岁的王婆婆在肉摊前熟练地挑选了几斤肉,买回家自己腌制。
“虽说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香肠,但年前的香肠才够味儿。”
婆婆笑眯眯地说:“过了冬至,气候、湿度、风,种种因素更适合腊肉的发酵与风干,时间早了没那味。”
卖腊货的各个店铺也有着同样的默契,随便询问腊肠的风干时间,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冬至左右就开始晒,每年都一样。”
李茂朋是长春街菜市场一家香肠代加工店的师傅,今年31岁的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10余年。
“每年从十一月,就开始为腌香肠做准备,冬至前后是忙碌高峰期,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做几百斤香肠。”
他边说边熟练地将洗净的猪小肠套在绞肉机出肉口上,一汩汩肥瘦相间的肉泥被灌进去,瞬间鼓胀,在桌子上一圈圈盘放。
很多顾客买了肉直接让他搅碎,然后拿回去拌料,店里挂了很多灌好的香肠,一串一串对应着顾客的名字与电话,等着提回家晾晒风干。
“要晒太阳、吹罡风,这样经受过洗礼的腊肉才好吃。”
越是接近年关,越是泛着浓浓的乡愁,越是惦记藏在心底那股温情绵绵的“家的味道”。
家家户户晒的是腊肉,更是对亲人回家团聚的盼望与等候,晒得差不多了,等的人也该回来了。
“我儿子很爱吃我做的香肠,上个月已经买了几百块钱的肉,他从外地回来怕不够吃,我又赶来买肉多灌点香肠。”王婆婆说道。
“老板,给我来五斤猪肉,要有肥有瘦,我女儿不喜欢吃太瘦的香肠。”另一位前来买肉的朱女士喊道。
她分享自己的经验,“比例最好是三分肥肉,七分瘦肉,灌出来的香肠肥而不腻,我女儿就爱吃这样的。”
晒腊肉的长辈们有盼头,心心念念惦记吃的人也有盼头。一口腊肉,唤醒浓浓的乡情,吃在舌尖,暖在心间。
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都不会忘却。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渴望回归的心灵寄托,是被人惦念的温暖幸福,是情意悠长的感情牵绊。
腊味飘香,心驰神往,这场人间烟火越“腊”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