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岸区人力资源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公室,活跃着一支特殊的调解仲裁专业团队,这支9人的专业团队中有7人为女性。她们秉承“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三和”理念,用能力和智慧解决劳动纠纷,用女性的温情、细致、耐心化解社会矛盾,以独特的风姿战斗在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的第一线。她们就是武汉市江岸区劳动仲裁办“巾帼仲裁团”。
2024年以来,“巾帼仲裁团”共结案2300余件,其中调解结案700余件,切实保障劳动者及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2023年11月,武汉某公司因经营困难影响工资和经济补偿发放,为防止事态恶化,江岸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迅速启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机制,仲裁员喻晓天立即接手展开调解。
在首次调解中,因劳动者诉求差异大、公司让步有限,调解陷入僵局。庭审后,喻晓天果断调整策略,按照工作年限分批处理问题。
面对工作年限短的劳动者,她诚恳劝说:“拿到补偿款才是关键,早解决、早安心。如果你们愿意先达成协议,公司有更多余力处理其他人的问题。”最终,3名劳动者在她的耐心开导下率先达成调解。
喻晓天趁热打铁,与公司进一步协商,在她的推动下,公司提高了补偿金额。
“这比我们预想的结果好太多了!”劳动者拿到补偿款时激动不已,而公司也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喻仲裁员不仅讲法律,更讲情理。她是真正为我们着想!”劳动者们对她的评价由衷而真诚。
以法律为基础,用情感为纽带。在这起集体案件中,仲裁员喻晓天展现出了对矛盾双方的理解和尊重。采用分批处理矛盾的策略,逐步化解僵局,减少对立情绪。这一处理结果得到了劳动者与公司的共同认可,缓和了对立双方的紧张关系,劳动者与企业达到了“和睦相处”。
“我真的等不起了,这笔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2024年9月,杜某焦急地来到江岸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武汉某咨询公司支付相应补偿。
案前调解阶段,因双方分歧过大未能达成一致,案件转入仲裁程序。仲裁员郭秀接手后,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
经过数轮沟通,双方情绪逐渐缓和。借助仲裁办的指导,公司逐步走出经营困境,通过政府相关就业和金融帮扶政策拓展了业务渠道,恢复公司正常运营,并支付杜某补偿款。
这起案件的处理不仅体现了劳动仲裁的柔性与智慧,更通过仲裁办的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在困境中携手共渡难关,推动双方实现共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衷共济”。
今年3月,江岸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室里,何某和武汉某科技公司代表终于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
这起看似金额不大的劳动争议,却经历了仲裁员三次耐心调解才得以解决。
何某在2023年11月应聘为武汉某科技公司讲师,工作不久被公司以“不适合”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关系。何某认为解聘不合理,遂提起仲裁。
首次调解以公司缺席方式审理。
仲裁员宋春雨为促成和解,从法律角度反复与公司沟通,公司同意支付1000元作为调解金额。此时何某坚持道歉诉求,调解再次搁浅。
仲裁员通过法理和情理的再次沟通,第三次调解以公司现场主动支付调解金额并签署协议告终。双方都表达了对调解工作的认可。
在仲裁办的指导下,该科技公司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并设计了新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机制,为员工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公司经营业绩明显改善,获得了更多合作机会。
从矛盾到共赢,从纠纷到提升,仲裁办不仅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还用实际行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和谐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