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师傅,为我们过生日的老人做的可口的长寿面!十二万分地谢谢你们……”今天,江岸区社会福利院食堂收到这样一封字迹略显颤抖的手写感谢信,短短几十字,不仅是一位长者的心声,更是食堂用一粥一饭书写的温暖答卷。
这封信里的“暖”,藏在食堂看不见的细节里。当城市还在沉睡时,食堂的灯光已率先点亮了福利院的清晨。四点半,后厨就已经开始了叮铃咣当的忙碌,师傅们揉面团、分剂子、擀面皮、上蒸箱,精心制作着一道道早餐,但是再忙也不会疏忽了卫生清洁,从清晨开始,每餐前后仔细擦洗着台面地面、认真清洗餐具厨具、耐心清理着灶台边角油污,细心分拣清洗着新鲜食材等。
师傅们常说:“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老人,他们的肠胃比较脆弱,卫生上可一点都马虎不得。”从食材烹饪到环境消杀,食堂把“净”字刻进流程,让每一口饭菜都带着放心的温度。
这封信里的“软”,是厨师团队为长者定制的专属滋味。知道长者们牙口不好,红薯粉蒸肉蒸得入口即化,鱼肉打碎成泥制成鱼丸,排骨莲藕汤炖得酥烂入味,清炒时蔬也都切得细碎易嚼。就连主食也藏着巧思,小米粥得熬到米粒开花,抿一口黏糯顺滑,不用费力吞咽。包子的面皮要反复揉匀,蒸到蓬松,指尖轻按能慢慢回弹,掰开时还带着淡淡的麦香。这些细碎的用心,没写在菜单上,却藏在每一口软嫩里,让长者吃饭成了件省心又暖心的事。
这封信里的“情”,是食堂与长者之间的双向奔赴。开餐之前,工作人员会提前把门帘掀起,方便推助行器的长者进出,当看到长者就餐时有些干噎,会立马为其倒一杯温水递上,打餐时也会细心记着长者的喜好和忌口;当长者们见工作人员忙得汗湿了衣衫时,总是关怀地让大家慢一点,不着急,甚至提出想要到食堂来帮助工作人员择菜洗菜。信纸上的字迹或许会褪色,但这份藏在三餐里的关怀,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愈发浓厚。
这封手写感谢信,不是终点,而是食堂温暖的起点。它见证着食堂如何用“净”筑牢安全防线,用“味”贴合长者需求,用“情”守护颐养时光。在江岸区社会福利院,食堂从来不是简单的用餐场所,而是用匠心与温情,把“老有所养”融入人间烟火的温暖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