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高温和降雨再度席卷江城,天上水和江里水都牵动着群众的心。江岸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三进”活动,检查《气象法》和《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情况,为群众来紧一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这根弦。
加强城市规划治理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代表们一行来到淌湖三村,这片城中村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中,自然形成了洼地。暴雨洪涝是这个片区也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近年来,城区渍水治理工作显著,江岸区已经鲜有看“海”,但个别点位由于各种原因,仍有渍水隐患。“淌湖,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以前是塘区、湖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城市高层建筑集中,热岛环流容易引发暴雨;地面不透水的面积大,蓄水能力较低;围湖造地活动使水系结构趋于简化、湖泊调蓄能力弱化;管网建设不够,排水能力不足,都容易造成暴雨洪涝灾害。“在淌湖,我们目前主要还是依赖水泵抽水排水,如果遇到特大降雨,那么排水的速度就很可能赶不上蓄积速度。”
“抽水排水是治标,城市治理是治本。”区人大代表、区人大监察和法制委主任委员冯俊说,“我们要做好救灾应急工作,对重点内涝区域进行监控及时发布灾害预警,提前防范,道路渍水点提前管控、居住区渍水点提前防御或疏散,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防灾减灾的根本,还是要进一步做好城区规划,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还可以考虑还地于水,建设湖泊、湿地公园等,发挥生态补水、雨洪调蓄、休闲景观等综合作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完善公共应急设施 为群众避难伸出援手
和风宜人、强风肆虐。一个月前,武汉经历的黑云压城、大风骤起让人记忆犹新。代表们在解放公园,了解到公园里的树木也在大风天亦有损伤。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而城市又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例如由于城市高层建筑林立,在一定环境风场条件下,高层建筑间出现的“狭管效应”会形成大风或加强风力,导致户外广告牌、树木、设施和杂物被风刮掉、刮倒,造成人员意外伤害等事故。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然能收到大风预警,但往往强风突发且来势迅猛时,仍在户外活动。解放公园处于江岸区中心地带,深受群众喜爱,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不少人在里面游玩、锻炼。树多、人多,大风雷暴发生时,风险也高。为保护好群众人身安全,园区内设有避难场所,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可为受灾民众提供住宿、食品、水电、通讯、医疗防疫、应急指挥等服务。在大风暴雨雷暴等极端天气发生时,可供群众紧急躲避。区人大代表、堤角公园管理处主任王艳丽在查看避难场所设施设备建设后表示:“在为民服务上,我们公园也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城区里的公共设施和私人经营场所,也都应该为群众提供帮助和便利,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日常的排查,降低极端天气中的事故发生率。”
增强防灾救灾意识 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
极端天气不仅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组织能力、应急管理水平,也考验着群众的防灾与避险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代表们在知行学院综合减灾教育基地,查看了教育培训的场所、设施和资料等。区人大代表、太平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耀文建议,可以将江岸区每年的应急技能大比武安排在学校举行,一方面是对各应急队伍的检验,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培训课。她提出,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缺乏防灾减灾意识,他们成为气象灾害的高影响人群。如何提高针对他们的预警信息覆盖能力,消除城市预警信息盲区,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应对气象灾害的自救能力,需要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和进一步探索。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玉明强调,气象事业和气象灾害防御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急工作能力;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普及气象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一法一条例”的认知水平,让全社会更加了解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提高业务能力,密切协作,及时准确地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送到有关部门、单位和群众手中,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