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管’字当头,现在‘帮’字暖心,在这里住着舒坦,做买卖也顺当!”家住大智街道义祥里的郭老先生这样评价身边的改变。
大智街道承载着繁华商圈的人声鼎沸
也珍藏着古老里弄的岁月静好
如何在复杂的城市肌理中
织就精细治理的经纬?
街道通过一系列直击痛点
充满巧思的执法管理创新
让冷硬的法规有了温度
让繁琐的流程变得高效
最终赢得了居民点头、商户称道
过去,商户最头疼的就是各种检查“轮番上阵”——城管查燃气,市监查食品,还有环保、应急、消防等部门接踵而至。“以前光是应对各种检查,耽误两三个伙计干活是常事。”融厨餐厅的老板对此深有体会。
针对这一痛点,大智街道精准施策,推出“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打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由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牵头,整合城管、市监、应急、消防、水务等6个部门的检查项目,由2名综合执法人员“一站式”完成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步到位”。此举显著减轻了商户负担,平均迎检频次下降了60%以上。
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多样,如何保证集中检查规范有效?街道实行“清单管理”。将辖区商户细分为餐饮、百货、住宿、文娱、物流、物回六类场景,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综合检查规范化法律清单》《检查清单》《处罚清单》这“三张清单”。如餐饮店检查项目涵盖燃气安全、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文创店则侧重经营资质、知识产权等。“就像量身定制的体检表,查什么、怎么处理,一目了然。”街道综合执法中心队员刘海涛说。这“三张清单”,让检查标准清晰、处罚规范、有据可依。
在检查数据流转和后台管理上,街道通过搭建“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商户基础信息一次录入、多部门实时共享。彻底告别了以往多头填报、信息滞后的困境,让数据“跑腿”,有效破除“信息孤岛”,行政执法效率大幅提升。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为形成“发现——整改——提升”的治理闭环,街道牵头建立每月联席会议机制,会上职能部门、商户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晾晒问题、共商对策、追踪解决。今年以来,通过这一机制有效解决各类商户问题56项,真正将行政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服务于营商环境的优化。
“现在好了!月初一次‘综合体检’,问题都指出来,还教我们整改,省心省力!”融厨餐厅老板的感叹,道出了众多商户的心声。从疲于应付到高效规范,“综合查一次”切实为商户们减了负、增了效。
基层治理要以人为本。传统的“一刀切”式执法,虽维护了秩序,却易在双方之间划下鸿沟,甚至激化矛盾。为此,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大胆创新,构建“警示——容错——疏导”的柔性执法体系,让冷硬的管理法条有了人情味。
“三色预警”阶梯纠错机制,为商户搭建了“自我纠错”的缓冲阶梯。
对于首次出现的轻微违规行为,如店招小幅破损、临时少量外摆等,执法人员不开罚单,而是递上“绿色提示函”,明确告知问题所在和整改要求。
如逾期未改,则启动“黄色警示”,“一对一”上门帮扶整改。
对屡教不改的顽固问题,才会亮出“红色督办单”,严格执法。
刘海涛介绍,今年以来,执法中心共发出15张“绿单”、8张“黄单”,“红单”仅1张,超过95%的问题都在柔性提醒和帮扶阶段得以妥善解决。
柔性执法的深化,更体现在“首违不罚”机制的引入上。对于首次且情节轻微的占道经营、广告违规、乱贴乱挂等5项轻微违规行为,以教育劝导代替行政处罚。今年,共有45家商户因这一机制免于行政处罚。一位曾“免罚”的店主感慨:“第一次犯错就给机会改正,还耐心讲解法规,这样的管理我们心服口服,以后肯定更注意。”
当看到红油包子铺的蒸笼摆上了人行道,刘海涛和队员们并未强制驱离,反是拉着老板娘算起“经济账”:“张姐,蒸笼摆在外面,确实能招揽生意。但这高峰期人多,万一哪个碰到了烫到了,咱赔的可比赚的多啊。往后挪半米,不影响生意又保证安全,多好。”“这话在理!”老板娘立马将占道的蒸笼收回店内。“以前是猫鼠游戏,现在是共同解题。”刘海涛笑着说。
再精细的人力管理,也难免存在盲区。依靠执法中心有限的队员,难以做到全天候无死角巡查管理,遇上问题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取证。对此,大智街道将目光投向了科技赋能。“现在,我们有了全天候在岗的‘电子哨兵’,‘非现场执法’让管理更精准高效。”刘海涛说。
在汇通路,街道布设的公共摄像头与商户自用的安防设备,共同构成了全天候在岗的“电子哨兵”网络。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综合执法管理平台,执法人员可随时调取查看商户规范经营情况。一旦系统识别或人工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平台能立即向商户发送短信提醒,实现即时预警和远程纠偏。
汇通路老张服装店的店主感受最深:“以前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我们手忙脚乱收拾东西,客人看了都皱眉,影响生意还紧张。现在门口装了联网摄像头,要是店员不小心把模特或者货架稍微摆出线了,手机‘嘀’一声就能收到提醒短信!我们马上收拾,不慌不乱,还避免了吃罚单。这种像导航一样贴心的执法,我们既服气又省心!”
温情提醒的同时,“电子哨兵”还可“零接触”精准收集固定违法证据,为后续必要时的规范执法提供有力支撑。汇通路的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一经推行,出店占道、流动摊贩占道的违规行为呈断崖式下降,让执法工作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跨越转变。
同时,街道综合执法中心整合12345热线、网格员上报、舆情监测等多类数据源,引入AI分析机制,预判绘制生成动态“城市治理热力图”,提前预测如周末夜市噪音投诉增多、雨季某路段易积水等问题高发区域和类型。执法力量据此精准投放,变“均匀撒网”为“靶向狙击”。在试点区域,重复投诉率因此大幅下降了65%。
当数据流动不仅提升效率
更传递着民生关怀
当法规执行不仅划定边界
更守护着社区和谐
当科技应用不仅记录行为
更服务于城市精细管理
大智街道“数治”
与“善治”的融合之路
让执法创新在基层沃土扎根
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