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总网报道:深耕创新沃土,让“种子企业”长成“小巨人”

2025-08-20 08:58   区委宣传部 央广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作为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江岸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种子企业”工程为抓手,通过政策赋能与精准服务,催生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主体。从守护长江生态的“智慧哨兵”到突破技术限制难题的新材料先锋,这些创新企业正以硬核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贡献“江岸力量”。

夏末秋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清澈如镜,岸边一处水质监测站内,由江岸区“种子企业”武汉大江锐视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江锐视”)研发的浮游藻类智能监测仪正在高效运转,显示屏上,动态更新的绿色标注框闪烁跳动,实时捕捉并识别着藻类信息。这台集采样、浓缩、成像、识别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犹如一位“哨兵”,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在江岸区创立方产业园,该公司总经理刘浩兵介绍,这台浮游藻类AI自动监测设备好比一间微缩实验室:待测水样经过采样泵抽取、过滤泥沙后,进入设备内置样品罐,设备模拟实验室人工检测场景下样品固定、浓缩等过程开始处理水样。处理完成后,设备管路将水样输送至观测卡夹,由高清工业相机配合生物显微镜,开始给浮游藻“拍照”,拍摄的显微照片经过AI分析,自动将识别到的藻类框出并标注名称,同时统计藻类密度、生物量等监测指标,并将结果显示在设备大屏上,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藻”脸识别。样本全部检测完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完整的分析报告,供操作人员调取查阅。

“传统藻类监测依赖人工采样、显微镜计数,单次分析需4~6小时,费时费力费眼,难以满足实时预警需求。”刘浩兵介绍,“团队历经三年攻关,构建涵盖200多个种属浮游藻类数十万张图像的数据库,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优于90%的识别准确率,分析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20分钟。”

作为江岸区首批“种子企业”,近年来大江锐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团队从最初5人扩展到近50人,申请专利20余项,产品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地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应用案例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为水生态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在位于江岸区的湖北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精密仪器的蓝色光束正以微米级精度扫描陶瓷/PTFE复合介质基板。武汉理工大学“00后”博士张嘉翊紧盯屏幕数据,他带领的团队以自主研发的高频覆铜板技术,向这一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电子工业基石”发起挑战。

2022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指导下,张嘉翊带领团队创建覆兴科技,专注于高频复合介质基板的产业化研究。

历经数年攻关,团队研发的陶瓷/PTFE高频覆铜板实现重大突破:不仅传输速度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更实现了“信号传输稳定无损”的技术跨越。

张嘉翊拿起一块样品介绍,团队将陶瓷颗粒与PTFE紧密结合,构建了高性能的介质层,正是这项创新让信号传输稳定性较传统材料提升30%以上。

“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落地,江岸区‘陪跑员’全程协调审批、市场推介等难题,让我们得以专注技术攻关。”张嘉翊手中的检测报告显示,该技术已申请15项知识产权,预计今年12月正式投产后,将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端覆铜板市场的垄断。

“选择落户江岸,是团队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张嘉翊说道,作为江岸区首批“种子企业”,覆兴科技不仅获得专项补贴、租金减免等实打实的资金扶持,更在公司迁移、证照办理等环节享受“一对一”专人对接服务。

企业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沃土培育。江岸区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精准滴灌的政策支持体系,让创新“种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首批15家种子企业中,6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涵盖环境监测、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仅一年多的米来生物科技今年上半年产值超过1亿元。

2025年上半年江岸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3.33%,位居武汉中心城区首位。408家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亿元,双创生态活力持续增强。下半年,将遴选第二批“种子企业”,打造“种子企业”集聚楼宇,举办“岸创荟”新科技应用场景大赛等活动,集聚资源提能级,夯实创新根基,让更多创新“种子”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