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江岸以文旅焕新激活消费热潮

2025-10-10 10:22   湖北日报 区文旅局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岸文旅又“火”了!10月1日至8日,汉口历史风貌区客流约394.5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1%,武汉新天地、咸安坊等多个文旅商圈客流爆满。江岸,已成为全省文旅版图中一抹亮眼的色彩。

在湖北全力打造万亿级文旅支柱产业的浪潮中,今年5月,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江岸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正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期间,江岸以《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为总纲,累计投资近450亿元,通过历史价值提升、老旧社区全周期治理等“四大行动”,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让老建筑“活”起来,让文旅“火”起来。

■市民游客在人流如织的巴公房子前拍照留念

如今,焕然一新的巴公房子诉说着百年沧桑,黎黄陂路的梧桐掩映着欧式风情,吉庆街的烟火气里飘荡着老汉口的味道,武汉万象城的国潮快闪、潮流盒子·武汉X118里蜂拥的“二次元”、长江游船上的璀璨灯火,也在此折射出新消费的蓬勃生机。

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开放中熠熠生辉。文旅“金项链”串联起的不仅是人流与消费,更是一个城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仅在2024年,江岸社零额规模突破826.7亿元,较2020年增长71.1%,规模从全市第6跃居第2,汉口历史风貌区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文旅产业已从潜在优势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之一。

眼下,江岸正让每一栋建筑可阅读、每一条街巷可漫步、每一段记忆可触摸,百年商埠再度成为人气汇聚的焦点。

这是一座中心城区的新兴之路,也印刻着一座文化之城的生长之姿。

江岸深谙,唯有不断创造触动人心的消费场景,才能让流量变为“留量”,让过客成为“常客”。

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地处老汉口中心区域的延庆里化身为超大型开放式“生活美学片场”。在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里分中,游客不仅可以触摸新劳动者亲手制作的器物,还能参与手作沙龙,在陶艺、编织与蓝染中重新建立与物品、生活的连接。

X118则成为年轻人聚会的狂欢场,华中首店占比超90%。国漫音乐汇、随机舞蹈、二次元生日会连续上演,假期首日客流即突破10万人次,10月1日当天有13家新店集中开业。

不远的武汉万象城,同样人气爆棚。国潮文创快闪店集结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顶级文博IP,云肩霞帔冰箱贴、孝端皇后凤冠系列文创、吴越争霸版蒜鸟等爆款产品吸引游客早早排队。

■巨型大偶高跷戏剧《白雪公主》华中首演,演员与市民游客在武汉新天地商圈内互动

文旅消费持续火热背后,是江岸对全区空间的系统性活化,深度探索“文化赋能商业空间、商业反哺在地文旅”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江岸有机统筹老汉口更新改造与新江岸建设发展,将最宝贵的空间留给创新创业创造,让老里分、旧厂房不断“出圈”,各大商圈竞相跃上“潮”头。

通过长期的“微改造、精运营”,一个个集聚人流、激活消费的“新场域”不断上新。游客穿行在江岸,欣赏老建筑的同时,还能偶遇非遗展演、动漫快闪,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

眼下,黎黄陂路、吉庆街、江汉路步行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江岸成为全省唯一拥有3家“国字号”旅游休闲街区的城区。而近三年,这里累计吸引近300家首店开业,首店、首发、首秀、首展密度领跑武汉,涵盖餐饮零售、高端定制等12类业态。

在刚刚过去的8天里,江岸紧扣节日契机,充分发挥江岸的“江优势”和“岸特色”,精心策划推出“乐游江岸”“观演江岸”“夜游江岸”“惠游江岸”4个板块57项活动,构建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的城市文旅体验体系。

“我有拿手戏”江岸2025年国庆中秋非遗生活嘉年华活动隆重举行。在吉庆街、平和坊、咸安坊等热门点位,设置了非遗主题装置,同步推出非遗讲堂、技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引领市民游客“一键解锁”汉口百年奇遇之旅。

■沉浸式演出《保元风云》为假期设置了“特别剧情”,每晚爆满

夜幕下的保元里巷口灯光闪烁,观众化身“潜伏者”,沉浸在实景剧《保元风云》的紧张氛围中,每晚演出一票难求,成为武汉文旅演艺新地标。

武汉新天地艺游季,则让艺术成为街区的语言。巴黎奥运会开幕节目《摇曳》、威尼斯双年展舞蹈《赛博之火》等6个“华中首演”剧目轮番登场,假期前5日武汉新天地客流约80万人次,同比提升约15%。

夜游长江,灯火金岸。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江岸加快建设航运文旅示范区。两江游览公司游船统一节庆布置,“知音号”“长江荣耀号”等15艘特色游船来回穿梭,国庆中秋期间各旅游码头迎来大量客流,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此外,依托辖区丰富的文艺院团和剧场资源,江岸正全力打造“汉口戏码头”。开心麻花武汉首家沉浸式剧场《偷心晚宴》,创新性引入互动、美食等元素,成为戏剧空间新地标。左邻右社相声剧场首创“新汉派相声”,打造武汉本土青年文化品牌。武汉剧院创新打造武演新空间,《FLAMES火焰》等各类新颖演出突破630场。

“充分发挥文旅体活动人流聚集和经济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形成‘活动引流—消费升级—产业联动—城市增值’的发展闭环。”江岸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岸之美,美在历史深处。

假期中,从八七会议会址到平和打包厂,从巴公房子到大智门火车站,均是游人如织。江岸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修缮,秉持极高专业标准,最大限度保护建筑肌理,以“修旧如旧”的匠心,让老建筑“活”起来,让文化“走”出来。

文化是江岸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最具潜力的资源。177处文物建筑、153处优秀历史建筑、62处特色里分,是城市的“活化石”,更是发展的“金名片”。

平和打包厂保护与再利用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巴公房子变身为探索型历史文化精品酒店,拿下柏林设计奖建筑类银奖,成为武汉顶流打卡地。保安洋行旧址、永利银行旧址华丽变身极富历史体验感的高端酒店。

■大批游客前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参观

在红色旅游创新方面,按照“强化红色、保留原色、呈现特色”原则,江岸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打造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核心的“一平方公里”红色街区,先后完成八七会议会址、刘少奇旧居等9处革命文物建筑修缮和维护。

同时,精心绘制《江岸红色地图》,梳理35处红色点位,打造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核心,中组部旧址、中宣部旧址、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等组成的“中共中央在武汉”系列革命文物群。

江岸还积极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展览创新+沉浸体验+研学融合”模式,支持各文博场馆推出《对话1927》等28个精品原创展览,精心编排《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汉》等原创沉浸式实景剧。2024年,红色旅游共吸引500万人次参观研学。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生,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全区人流车流集中,我们设置交通疏导岗91处、事故处置岗7处,全力保障出行畅通。”江岸交管部门负责人介绍。

针对假期可能出现的拥堵与安全风险,江岸提前部署,围绕热门景点、商圈、进出城通道加强警力,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同时为外地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认真研究分析旅游风险形势,相关部门、街道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指导文旅经营单位,特别是黎黄陂路、长江游船等重点热门景区及大型活动主办方制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以及市民热线、城市留言板、网络新媒体等渠道的市民游客诉求,做到高效处理、及时反馈,全方位提升市民游客获得感、体验感与满意度。

依托服务提质、监管护航,超百万人次在过去的8天中成功打卡江岸,江岸文旅市场火爆收官。

亮眼的成绩下,江岸着眼长远,仍在谋划发展新路径——思维上,强化市场导向,深挖文化资源与Z世代需求,构建“科技+情感”文旅产品体系。内容上,推进文旅体、文科创、文商旅融合,拓展产业边界。空间上,以汉口百年历史为基底,开发沉浸式全息剧等产品,打造“大汉口”“夜汉口”等IP,并依托“万里茶道”资源培育茶旅IP与文创品牌,让文化资源焕发新生,让“大文化”走向“大舞台”。

■“你笑起来真好看”打卡墙在吉庆街三期·通城印巷邀请市民游客定格笑脸

“每个市民与游客的笑容,才是江岸故事最动人、最鲜活的注脚。”江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是武汉的文化客厅,未来更将成为年轻人的生活秀场。

这座承载百年商埠记忆的中心城区,正以文旅为笔,绘就一幅“老城新生、消费焕活”的生动画卷。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